台州:以“雙好”為筆,繪就少年兒童生態文明教育新畫卷

春日的台州,山海之間綠意涌動。4月21日至25日,全國“環境友好 兒童友好”少年兒童生態文明教育活動交流會在台州舉行,一場以“雙好”為紐帶的少年兒童生態文明教育創新活動在台州集結,掀起了以兒童為主角的生態文明教育創新實踐浪潮。
近年來,台州積極構建政府引導、學校主抓、家庭參與、社會協同的多元共育機制,成立台州市青少年環境友好委員會,組建各類兒童友好觀察團,積極搭建兒童議事平台,讓兒童從環保實踐的參與者進階為生態治理的共建者,推動環境友好與兒童友好雙向奔赴、同向同行。
全域打造“可觸摸的自然”
溫嶺錦屏公園裡的超級農場,如今已成為深受當地兒童歡迎的“家門口”游樂園。在這裡,孩子們可以玩滑梯、爬草坪,還能體驗農耕樂趣、學習生態知識。
這個超級農場是從老舊玩樂設施留下的空置場地改造提升而成,集趣味性、科普性、文化性於一體,是一個適宜2至12歲兒童在游戲中體驗世界的兒童友好空間。
這是台州創新打造生態文明教育陣地的一個縮影。
為讓兒童擁有更多“可觸摸的自然”,台州在城市發展中為兒童保留“生態錨點”,以“一米高度”重構生態教育空間,將工業遺跡、自然景觀轉化為一個個兒童友好實踐場所。
4月24日,在兒童友好村居仙居上葉村,一場集童趣與生態於一體的綠色市集火熱開市。上葉村是一個擁有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中國美麗休閑鄉村等榮譽的“生態烏托邦”,擁有多家兒童友好民宿,還有mini歡樂島、燕子書屋等形式多樣的兒童專屬生態游樂空間,“環境友好 兒童友好”早已深深刻進這座村庄的DNA。
這些年來,台州深挖地域稟賦,將生態文明教育陣地向山海城鄉延伸,全力構建全域生態教育矩陣,不僅讓兒童在真實場景中理解生態規律,更通過“山海基因”的傳承,培育起對鄉土文明的深層認同。
生態文明理念沉浸式“植入”
蔚藍綠境、未來橋·水樂園、一鯨落·萬物生……這段時間,“遇山海萬物生”少年兒童生態文明教育展正在台州博物館展出。這場展覽發動了椒江全區幼兒園共同參與,精選出7個手工作品,以鯨落、綠境等主題,通過藝術創作和生態實踐,展現兒童眼中的生態之美。
如何在少年兒童心裡“種”下生態文明的種子?台州鍛造沉浸式生態成長鏈條,打破傳統課堂邊界,將山岳、海洋、濕地、森林等生態要素轉化為“立體教科書”,打造“山海課堂”實踐體系,將生態文明教育從傳統的知識灌輸轉向“體驗式成長”。
在椒江,少年兒童可以走進“藍色循環”海洋生態文明教育基地,開啟探索“地球衛士獎”——“藍色循環”之旅﹔在黃岩,孩子們可以到環境保護監測站、污水處理廠裡設立的“模擬實驗室”,實地體驗生態環保、踐行環保﹔在路橋,孩子們可以根據需求享受到“四時學堂”以二十四節氣主題研學、非遺研學、農耕研學、工業研學等為主要內容的兒童友好家庭研學公益服務……
在台州這座山海之城,從東海潮汐觀測到括蒼山星空課堂,從始豐溪流域探究到古村落生態智慧解碼,都遍布孩子們歡快的身影。
如今,全市已建成生態文明教育基地省級30家、市級85家,繪制出了一幅具有台州特色的“奔赴山海”兒童友好自然研學地圖。
綠水青山間的“幸福增長極”
如何實現綠水青山與兒童友好的雙向賦能?台州將生態資源轉化為環境友好與兒童友好的實踐場景,把文化旅游產業、鄉村農業、教育研學等多元產業元素深度融入生態文明教育中,以“綠水青山+親子共富”的模式,激活鄉村振興新動能,書寫共同富裕的生態答卷。
近日,天台的徐先生一家再一次來到臨海的江南·溪望谷。“我家女兒很喜歡這裡,又能玩又能學,上次來了都不想走。”徐先生給這裡豎起了大拇指。
據介紹,江南·溪望谷依托山、水、田、古村落資源,以溪望樂園為試點,通過兒童樂園、自然科普、產業研學等適兒化項目規劃,推動親子研學教育與鄉村振興同頻共振,加快農文旅深度融合,全力打造兒童友好共富鏈。試運營以來,累計吸引游客90余萬人次,創造直接經濟效益超1000萬元,開展各類主題兒童活動100余場,參與兒童2萬余人次。
在台州,像這樣結合鄉村振興共同富裕新場景,親子旅游、戶外拓展等新消費模式日益豐富。如黃岩的綠沃川農場,以空中草莓和水培蔬菜為特色,構建現代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三大功能區,打造成親子游、研學旅行的熱門地﹔路橋打造的“四時學堂”二十四節氣主題研學,為十裡長街“老街煥新顏”注入活力﹔三門潘家小鎮研學實踐教育基地以綠水青山、農耕田園為課堂載體,開設“農業文明、稻夢空間”為主題的農業研學活動,設置多樣化學習課程和動手體驗課程……
從山海之間的生態陣地,到親子同行的共富之路,台州正以兒童為支點,撬動著一座城市的綠色未來。(陳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