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人才面前兩條路 學術實踐兩不誤

浙江開展企業高層次人才“校企雙聘”改革

鄭亞麗、王少卿、賈祺
2025年05月11日09:37 | 來源:浙江日報
小字號

最近,傳化農業技術創新中心生物產品研發主任工程師陳曉超心情大好,走完相關手續流程,就將正式入編浙江省農科院,實現“身份在院校、轉化在企業”。

走進位於杭州市蕭山區浦陽鎮的謝徑安·傳化農創村,綠色小番茄、多彩油菜讓人心情愉悅,隔壁的育種科研溫室、數字種苗工廠等先進農業設施也格外顯眼。這裡是陳曉超工作的地方。

傳化農業技術創新中心主任榮鬆表示,他們一直注重以科技創新發展現代農業,2023年還和湘湖實驗室共建生物種業聯合創新中心,后者是全省唯一一家農業領域的省級實驗室,陳曉超正是從湘湖實驗室“共享”到企業的對口人才。然而,當初面對企業的“橄欖枝”,陳曉超有點猶豫,擔心企業發展不穩定。

而這,正是浙江不少企業面臨的共性問題。2025年浙江省兩會期間,不少代表委員就表示,受傳統觀念影響,一些人才比較看重事業編制,因而急需暢通科技創新人才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之間雙向流通的通道。

“這條雙向通道,也是浙江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重要突破。”浙江省經信廳產業人才處相關負責人表示,2025年以來在浙江省委人才辦牽頭下,浙江開展企業高層次人才“校企雙聘”改革,讓人才既可以依托科研院所保持“學術道路”,也能借助企業平台開展技術成果落地轉化,走“實踐道路”。

如今,消除了后顧之憂的陳曉超干勁十足。2025年,傳化農業與湘湖實驗室聯合啟動了大豆研發項目,博士期間主攻生物育種的他,決心大展拳腳,要在大豆種子發育和耐逆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看似簡單的“校企雙聘”改革,背后卻是多年來難以逾越的門檻。比如企業人才入編高校的條件如何確定﹔人才入編后,是否仍能享受企業所在地人才政策﹔雙聘人才是否仍可作為企業人才納入當地政府考核指標,凡此種種。為此,浙江已經探索出入編省屬院校型、入編地方院校型、不入編合作型等3種合作模式,並配套相關政策打通各種梗阻,目前已推動9個試點案例簽約。

在不少企業負責人看來,此次改革通過體制機制創新,為人才提供了更多元的平台,讓更多科技成果盡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接下來,浙江將支持各地結合企業、人才、院校實際開展試點、推動擴面,以人才驅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責編:艾宇韜、王麗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