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科研成果向產業效益持續轉化
台州三門健跳鎮:青年“鄉”約共富夢

5月14日,台州三門青蟹研究院實驗室內,一群年輕的碩士生和博士生正手持網兜與放大鏡,專注觀察米粒大小的蟹苗。
近年來,三門縣健跳鎮深化黨建引領青年入鄉行動,通過政策護航、平台賦能、生態聚才等舉措,構建起“青年+產業+共富”的發展模式,推動科研成果向產業效益持續轉化。隨著籠養青蟹技術研發、胡柚精深加工、數字化對蝦養殖等創新項目相繼落地應用,形成“人才集聚—產業升級—配套完善—人才反哺”良性循環,正重塑著健跳發展新格局。
青年領航,驅動健跳產業“智”變
近年來,健跳鎮立足地域特點、產業基礎、資源稟賦,扎實推進青蟹產業鏈共富工坊建設,發展特色產業集群,放大家門口的共富效應。
在東航“蟹逅”共富工坊搭建的產業平台上,周邊各村社土塘的水質數據實時可見。自AI養殖大模型投入使用以來,東航實驗室不僅免費為周邊養殖戶提供水質檢測和營養度分析服務,還將這些土塘轉化為青蟹幼苗培育基地,帶動農戶實現零成本增收。
“鄉村共富不能再走廉價勞動力的老路,要通過青年人才的創新技術和理念,實現高品質、高效率的可持續發展。”健跳鎮黨委委員付鵬飛說。
東航水產負責人王杰是一位懷揣科技興農夢想的90后,在接手父輩的貝類養殖產業后,曾嘗試“工廠化”養殖模式,但貝類養殖對自然水體依存度高,工廠化養殖將面臨成本高昂、成活率低等難題。基於貝類作為青蟹飼料的特性,他果斷轉向青蟹養殖研究。
獲悉企業轉型需求后,健跳鎮政府積極對接高校資源,最終聯合上海海洋大學、寧波大學等科研團隊,成功研發出“工廠化籠養青蟹”新模式。
該模式通過恆溫調控滿足青蟹生長需求,採用獨立“蟹公寓”隔離飼養,並運用AI圖像識別技術精准預判脫殼周期和疫病風險,將存活率提升至傳統養殖的數倍,同時養殖周期從年收一茬變為三茬。
企業團隊也從單人發展到16人,更吸引在外地工作的同學返鄉加盟。隨著江蘇、福建等地標准化養殖基地的建立,該模式正逐漸嘗試向全國復制推廣。
政府的強力扶持,為健跳的農創客打下“強心針”。據悉,健跳鎮不僅會承擔項目前期大量基建投入,還會牽頭村集體以土地入股,企業根據效益分期返還資金。
“沒有政府支持,我們難有破局勇氣。”王杰坦言。如今,東航團隊碩士研究生佔比達65%,數字化管理和循環經濟理念正重塑傳統養殖業態。
強鏈延鏈,拓展鄉村產業版圖
浙江某水產養殖有限公司數字化養蝦車間內,公司負責人李來國輕點手機,通過物聯網系統實時觀察水溫水質、投喂餌料。
這個被譽為最強“蝦爸”的高材生,帶領青年團隊投資7500萬元在健跳革新傳統養殖模式。其打造的智慧車間使南美白對蝦畝均產值達到傳統模式的50倍,惠及200余戶蝦農。
數公裡外的一處碼頭,青蟹產業鏈正經歷科技蛻變。浙江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方明攜國家專利技術入駐,投資1.1億元建設超低溫冷鏈綜合體。萬噸級冷庫與GMP車間組成的科技矩陣,不僅能使青蟹死亡率減少20%,運輸保活時長延長2倍,更帶動周邊形成分級包裝、冷鏈物流與電商營銷的完整體系,延伸青蟹“黃金產業鏈”。
“產業鏈的延伸意味著越來越多的數字化項目選擇在健跳落地生根,這些項目不僅持續引進高新技術人才,更為這些專業人才搭建了施展才華的優質平台。這是一場‘雙向奔赴’。”付鵬飛表示。
數據顯示,近三年青年創客主導的鄉創項目,貢獻了健跳鎮農業產業鏈近一半的增值效益。
如今,健跳鎮已構建起“青年領軍+數字賦能+全鏈整合”的特色模式。年輕創客們不僅帶來畝產效益的飛躍,更打通了從種質改良、智慧種養到精深加工、電商營銷的全產業鏈條。
政策力挺,護航青年“輕裝上陣”
健跳雙港村胡柚產業園,花香滿園。依托海歸青年盧丹霞打造的品牌“三十柚三”,這裡通過深加工形成涵蓋柚子膏、柚子酒等20余款產品的“黃金產業鏈”,年產值突破千萬元。
面對青年返鄉創業普遍面臨的“資金短缺、經驗不足、渠道受限”三重困境,健跳鎮打出精准政策組合拳:在資金端設立“雙創無憂”計劃,提供創業補貼及安家落戶、子女教育配套服務﹔在能力端構建“校地共育”機制,聯合浙江大學等13所高校開設產業鏈定制課程,累計孵化48名掌握現代營銷、產品研發的復合型新農人﹔在生活端則打造“15分鐘青創生態圈”,集成共享辦公空間、人才公寓及定制公交網絡,讓創業青年“輕裝上陣”。
盧丹霞團隊正是該體系的受益者——多年前,政府為其對接上海農博會黃金展位實現單場11噸銷量﹔如今又引導其向加工轉型,助推深加工產品溢價達普通胡柚的8倍。
“青年創業不是單打獨斗,而是生態共贏。”付鵬飛表示,政府將不斷通過“村集體+企業+人才”三方合作模式,降低創業門檻。
今年,健跳還計劃推廣萬畝工廠化養殖,新增200個青年崗位。據悉,健跳未來將持續引才賦能,深耕共富之路,全力打造全省“青年入鄉”示范鎮。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