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手工插種”到“雲端種地”
寧波余姚農業現代化之路越走越寬廣

近日,寧波余姚馬渚鎮開元村一處農田裡,無人拖拉機、無人插秧機在北斗導航儀的指引下精准進行翻耕、插秧作業,農戶朱濤介紹,現在隻需通過手機APP,就能實時查看耕種數據、管理作業流程。而在40年前,這是不敢想象的場景。“那時,一畝地翻耕、平整,再手工插秧,要忙活好多天,人是最主要的勞動力。”他的父親朱建章回憶,尤其是在仲夏時節,開著手扶拖拉機來回翻耕田塊,汗水浸透衣衫,非常辛苦。
“機器換人”,讓農機成為了“田管家”﹔數字賦能,給技術插上了“雲翅膀”。40年來,農民們不再需要“面朝黃土背朝天”,而是逐漸習慣了“用手機種田”。從“人工插種”到“無人作業”,從“靠天吃飯”到“數據種田”,余姚農業機械化走過了怎樣的40年?
馬渚鎮開元村的“新農人”正在操作植保無人機。余姚市委宣傳部供圖
1985年,余姚農業機械總動力15.8萬千瓦,拖拉機保有量931台﹔2000年,農業機械總動力31.5萬千瓦,拖拉機1392台,水稻機耕率從63%提升至95%。進入21世紀,余姚的農業機械化進程加速推進,2024年底,農業機械總動力達46.5萬千瓦,主要農作物綜合機械化率達90.5%。
有著40多年種糧經驗的馬渚鎮農戶呂慶德見証了余姚市農業機械推廣與普及的全過程。“1985年的時候還是手扶拖拉機耕作,插秧、收割、脫粒都要人工完成,工作效率很低。老一輩的農民都記得,每當到了‘雙夏’時節,是一年中最忙碌最辛苦的時候。”呂慶德回憶道,“1998年,我買了一台中型拖拉機和一台收割機,作業效率大大提高,承包的農田面積也逐漸擴大。后來,我又買了烘干機等設備,並於2009年成立了農機服務合作社。”
步入21世紀,余姚市水稻生產已經實現了部分機械化。為加快推進全程機械化,余姚市政府一方面通過政策扶持和資金補助,鼓勵農民購置新型水稻種植機械,另一方面積極開展技術培訓,提高農民的農機操作技能。機械化的不斷推廣有效降低了勞動強度,也提高了農戶的收入水平。2009年,余姚成功創建全國平安農機示范縣﹔2017年,榮獲“全國農業機械化示范區”稱號,成為寧波市唯一授牌區(縣、市)﹔2019年,成為全國首批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區(縣、市)﹔2021年,成功入選農業農村部第一批“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典型案例﹔2023年,獲“浙江省農業‘機器換人’高質量發展先行縣”稱號……這一串串的榮譽,見証了余姚農業機械化從弱到強的堅實步伐。
近年來,余姚市緊扣創建“雙強”先行縣這一主題,全力推進農業“科技強農、機械強農”行動,出台了《余姚市創建浙江省農業“機器換人”高質量發展先行縣實施方案》等,積極推動農業機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質、高效邁進。在一系列惠民政策的加持下,余姚新建省級農事服務中心4家,每年新增先進農業機械1000余台,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從2021年的93%提高到2024年的95%,高效植保機械化率達96%﹔水稻機械化烘干率達99%,秸稈處理機械化率達98%。
與此同時,余姚市積極推進農業裝備技術智能化、數字化,大力推廣農用無人機和自動導航駕駛輔助設備。
近日,在余姚市蘭江街道鳳亭村,“新農人”徐增蔚正在操控植保無人機進行早稻田塊的飛防作業。伴隨著旋翼“嗡嗡嗡”的轉動聲響起,一架滿載農藥的植保無人機平穩升空,細密的霧滴隨之飄落在綠油油的葉片上。“以前人工打農藥,一個人一天只能打10多畝,現在一架無人機一天可以打400多畝。除了大大提高效率外,無人機作業還有噴洒霧化均勻、防護效果好等優勢。”說起現代農業的發展,徐增蔚有著深切感受。最近,余姚正著手打造“全民飛手”無人機數字化管理應用場景,鼓勵農機服務組織建設智慧農場、無人農場,推進糧食生產由機械化向智能化邁進。
如今的四明大地,機械化作業已成為常態,越來越多技術先進、操作簡便的農業機械不斷涌現,為農業現代化發展按下了“快進鍵”。平原地區的廣袤田野裡,大型拖拉機、插秧機、移栽機、無人植保機等各類農機唱起了“主角”﹔在山區鄉鎮,軌道運輸機、竹筍烘干機等現代化設備也紛紛出現,幫助農民提高生產效率,讓筍干、番薯粉絲等特色產品成了山區農民增收致富的“金疙瘩”。
在農業機械化的推動下,余姚農業徹底告別了“靠天吃飯”的傳統模式,邁入了科技引領、機械增效的發展新階段。智慧農業的浪潮席卷而來,農業新質生產力正在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余姚的農業現代化之路越走越寬廣。(俞麗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