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南通崇川:文化產業“潮”起來

人民網記者 王繼亮
2025年07月24日11:11 | 來源:人民網-江蘇頻道
小字號

南通“城市非遺會客廳”。人民網記者王繼亮攝

南通崇川區文峰廣場裡的“城市非遺會客廳”。人民網記者 王繼亮攝

“想不到非遺傳承也能這麼潮!”7月5日,江蘇南通崇川區文峰廣場“城市非遺會客廳”內,市民馮丹帶著孩子沉浸式體驗,多項非遺令人一飽眼福。

8公裡外,南通數字文化產業園(崇開園)內,虛擬主播在屏幕上介紹濠河風光,AI生成的狼山景色如夢如幻,讓外地游客周偉倍感新奇。

這裡是明代劉伯溫筆下的“崇川福地”,是豐富的江海文化寶庫,也是數實融合的創新沃土。近年來,崇川區持續提升文化產業競爭力和城市文化軟實力,奮力打造南通建設江海特色文化強市的“主窗口”。《崇川區關於加快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5年—2027年)》明確,力爭到2027年規上文化企業總量突破300家,文化產業營收超160億元。

常州游客陳兆鵬與女友參觀南通富美帽飾博物館。人民網記者王繼亮攝

游客打卡南通富美帽飾博物館。人民網記者 王繼亮攝

文化融入新生活

盛夏午后,文峰廣場“城市非遺會客廳”游人如織。不同於傳統博物館模式,這個展廳採用了可觸可感的活態展示,不僅有藍印花布、沈繡、通作紅木小件、海安華藝扎染等江海特色非遺技藝,還為市民游客提供“康養健身、手作體驗、匠心好物、美食品鑒”的一站式文化體驗。

“我們的初衷就是想把商場打造得更有文化和藝術氛圍。”文峰廣場副總經理顧敏介紹,在設計展廳時主要考慮讓文化作為載體融入到商圈裡來,滿足市民對公共文化資源的需求,從而賦能商業發展。自6月底亮相以來,這裡已經成了當地的網紅打卡地。

前不久,上海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黃嫻帶著學生在崇川開展暑期實踐,師生們穿梭於老街、高樓之間,用鏡頭捕捉城市的美麗瞬間。“崇川具有獨特的自然景觀和深厚的人文底蘊,為同學們提供了豐富的創作素材。”黃嫻說。

漫步崇川,千年濠河如玉帶環城,“江海第一山”狼山聳立江畔,寺街明清院落藏著市井煙火,近代工業遺存豐富完整。

“一條寺街巷,半部紫琅史。”寺街是南通歷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積澱最深厚的文化瑰寶。當地自2017年開始對其實施保護和修繕,如今已成為知名旅游景點。

走進通揚運河畔的唐閘古鎮,大生紗廠高聳的鐘樓與“大生馬頭”牌坊遙相對望。作為張謇實業救國夢的起點,這裡見証了我國近代民族工業的輝煌,被吳良鏞院士稱為“近代工業遺存第一鎮”。如今,這裡還保留有碼頭、船閘、大生紗廠、復興面粉廠、資生鐵冶廠、大達內河輪船公司等50余處近代工業遺存,形成一座可以觸摸歷史的“活著的”博物館。

南通富美帽飾博物館裡,陳列了我國自古以來的傳統帽飾珍品,以及國外19—20世紀的各類帽飾,數量多達6000余件。“我們在網上看到這家博物館的介紹,利用周末時間過來打卡。”常州來的游客陳鵬兆說。

南通市數字文化產業園(崇開園)開園當日,首批入駐企業簽約儀式。人民網記者 王繼亮攝

南通市數字文化產業園(崇開園)開園當日,首批入駐企業簽約儀式。人民網記者 王繼亮攝

數字激活新業態

一年多前,南通科技職業學院教師於翔提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及其傳承與創新——以藍印花布為例》,獲得全省高校、科研院所教職工優秀科技創新成果獎。

去年底,南通藍印花布傳承基地在復客科技園揭牌,3000多平方米的空間集收藏、展示、傳承、創新於一體,收藏了5萬余件明清傳統印染實物遺存和18萬個紋樣。藍印花布這項曾面臨傳承危機的國家級非遺,如今在崇川煥發出了全新生機。

一個多月前,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破譯之黑旗軍密碼》在崇川區壹城開機。為了滿足影視拍攝和群眾沉浸體驗的需要,當地對壹城進行了改造,人們不需轉場就可以體驗老上海的繁華街景。“未來會承接更多的影視作品取景,也會為影視愛好者提供展示才華的公共舞台。”崇川經開區工作人員紀鵬說。

今年6月,南通市數字文化產業園(崇開園)開園,園區總建筑面積4.5萬平方米,涵蓋AI影視制作、數商支付平台等前沿領域,首批14家數字文化企業簽約入駐。運營方中關村信息谷計劃用十年時間集聚上百家企業,構建數字文化全鏈條生態圈。

此次開園儀式上,崇川區委書記胡擁軍介紹了當地在數字影視產業方面的發展規劃、政策支持以及資源優勢。他說,在崇川,原創微短劇獲省發行許可証並上線后最高獎勵20萬元,在主流平台播出后最高可獲15%補助,企業入規最高疊加20萬元獎勵。

從精品動畫登陸央視,到微短劇創作基地落地,再到電競、直播電商等新業態乘勢發展......崇川區搶抓數字文化產業發展機遇,以動漫動畫、微短劇等為突破口,推動文化產業提質增量。為進一步助推數字影視企業在崇川集聚發展,該區首席服務員“一對一”挂鉤千余家企業,“興企通”平台實現政策“免申即享”,並開通書記區長服務專線,“365天×24小時”全天候受理企業訴求。

“非遺融入現代生活,現代藝術與工業遺跡混搭,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旅的交響,動漫、微短劇、影視等新興文藝形態,有利於提升文化產業競爭力和城市文化軟實力,對賦能區域經濟發展至關重要。”崇川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楊晶晶說。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崇川區各類文化企業超5000家,其中規上企業200余家。今年一季度,當地文化產業營收達24億元,同比增長41.9%。

(責編:孫鵬、王麗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