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免費參觀到文創爆款
杭州:暑期游客打卡博物館

8月3日晚上8點,浙江省博物館之江館區仍然燈火通明。
“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參觀者夜間錯峰逛館,特別是放暑假的學生群體,他們更喜歡沉浸式、互動式的逛館體驗。不少人一逛就是好幾個小時,閉館時需要我們提醒才肯離開。”浙江博物館相關負責人李恬怡談起工作近況,既有壓力又很欣慰。
暑假是博物館的“旺季”,截至7月30日,7月之江館區客流總數達23.9萬人次,周末志願者日均講解場次達15場,還是供不應求。
白天逛西湖 夜游博物館
雖然晚上參觀者數量比白天少,但之江館區的所有展廳、商店都正常開放,工作人員也悉數到位。
在白天逛完了西湖后,來自山東棗庄的大二學生大力(化名)依然頗有興致,來到之江館區觀賞《富春山居圖》的復刻品。作為一位文史藝重度愛好者,他將“泡館”作為旅游的必選項。以前去一座城市旅游,他只能單獨抽一天時間去博物館,現在之江館區周末延長開放時間到晚上9點,就可以白天看風景,晚上“泡館”遨游知識的海洋了。
之江館區是大力逛過的第12家博物館,他認為自己有發言權:“我覺得浙博還是很不錯的,按照時間順序和‘通史+突出宋朝’的邏輯來布局展廳、展品,科學合理。既有宮廷真跡,也有民間藝術珍寶,對文物的解讀很詳細,又通俗易懂。高科技的展出技術更不用說了,算是我‘泡’過的最好的博物館之一。”
“90后”寶媽蔣依伊推著嬰兒車,和寶寶一起盯著之江館區民俗展廳的寧波萬工轎愣愣出神:“博物館是暑期‘遛娃’的絕佳去處,又涼快,寶寶雖然現在還看不懂,熏陶熏陶也不錯。”
安徽淮北高中生阿寰(化名)花費100多元,從之江館區文博商店購買了幾個鑰匙串和冰箱貼,他還在非遺手作互動區請工作人員幫他盤了個手串。
“以前總覺得文物就是放在展示窗裡,只能隔著玻璃欣賞,離我們的日常生活很遠。現在博物館將文物元素巧妙地融入這些日常小物件中,打破了我對文物‘曲高和寡’的刻板印象,讓文物元素和生活元素真正結合在一起。”阿寰對購買的幾件物品都愛不釋手。
從“物的集合”到“人的連接”
杭州是“博物館之城”,目前擁有299家博物館,在全國名列前茅,博物館已融入這個城市的基因。
據杭州市園林文物局的數據統計,2024年,全市博物館共接待觀眾1364.4萬人次,舉辦臨時展覽282個,舉辦社教活動6483場次,活動服務公眾169.7萬人次。
越來越多的家長利用暑假等黃金時間段,帶著孩子到博物館了解歷史,感受文化傳承。年輕人則把博物館當作一個社交場所,能和志同道合的好友討論交流,還能帶回文創產品到社交平台分享,實現悅己悅人的情緒價值。“去博物館”已經成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
現在,博物館又多了一層經濟屬性,雖然浙博、杭州博物館等是免門票的,但其相關文創商品的售賣、館內收費的展出和互動項目、周邊餐飲住宿等,都為城市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受歡迎的博物館往往具備科技感和互動性強、顏值高、設計妙、社交屬性高等特點。杭州各博物館的細分垂直化做得越來越好,“卷”出了特色。比如,主打“煙火氣”的浙江省非遺館、地處室外且隻有6件藏品的臨平古海塘博物館等,現在也是不少年輕人的拍照打卡地,吸引游客的能力開始追趕西湖等傳統景區。
博物館文創周邊產品既是文化傳承的載體,也是目前博物館經濟的主攻方向。2024年,浙博的爆款棉花娃娃“青硯”在某平台上眾籌,初始目標僅為3.9萬元,最后眾籌額超13萬元。“青硯”一上線就成了摩點平台上棉花娃娃銷售榜的冠軍,現在已成為浙博的“文創鎮館之寶”之一。
浙博的文創產品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這些產品並沒有簡單復制文物的外形,而是通過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與文化內涵,進行創新開發。比如,將文物與現代科技相結合,打造出具有互動性的文創產品,或對不同文物元素進行創意組合,開發出全新形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