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小龍蝦游進山間稻田
溫州文成發展多元種養帶動農民增收

夏夜,人們在浙南山區溫州市文成縣黃坦鎮稻田裡聽取的不僅是蛙聲,還有來自澳洲淡水龍蝦舒展筋骨的“咔嗒”聲。
“這邊田埂都檢查了,沒有龍蝦偷偷靠岸。”溫州依水園農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葉鳳右正帶著參與養殖的村民夜巡。這些遠道而來的澳洲淡水龍蝦,在文成山區稻田裡安家,如果水土不服,它們就會趁著夜色,靠到岸邊透透氣。
“這些外國蝦,是村民的致富寶,金貴得很。”葉鳳右說,澳洲淡水龍蝦每斤可賣80多元,今年100多畝水稻田有望增收百萬元。說著葉鳳右順手撈起幾隻澳洲淡水龍蝦查看長勢。它們揮舞著藍色螯足示威,個頭稍大的足有3兩重,體格比本地小龍蝦大三四倍,秀出的“肌肉”也更透亮。瞅著市場行情,村民們都調侃,這是小龍蝦中的“巨無霸”。
這些澳洲淡水龍蝦,怎麼會到山區來落戶?
依仁村離鎮區較遠,人員流失嚴重,還算有價值的資源便是山上的水稻田。經過多方考察對比,依仁村兩委認為發展稻蝦生態養殖很合適,還找來了農業企業打算到村裡投資。沒想到來自村民的阻力很大,開了5次村民代表大會都沒統一意見,大家主要顧慮技術、銷售。“剛開始,我也是接受不了,萬一養不好,我們的田就會被搞垮掉。”依仁村村民葉時金說,直到聽說浙江大學生物系統工程與食品科學學院、文成縣現代農業與康養產業研究院聯合為澳洲淡水龍蝦養殖提供幫扶,村民們才有了信心。
趁熱打鐵,說干就干,村裡引進溫州依水園農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首批41名農戶共同出資成立澳洲淡水龍蝦養殖合作社,依托“企業+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500多畝土地快速流轉,實現村民拿租金、掙薪金、分股金,年均增收1.8萬元。在技術專家的幫助下,該農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還編制了稻蝦共生戶外養殖技術手冊,細致高效地傳授養蝦技術。
“間隔9米,不能太疏,不能太密。”這幾天,70歲的依仁村村民葉鳳釵忙著整理稻田。“一邊種草,一邊除草。”葉鳳釵神秘地笑笑,躬著身繼續勞作。沿著稻田四周,在溝渠裡種上竹節草,是給將要放養的澳洲淡水龍蝦“安個家”,而除掉多余的雜草,是給生態稻谷更好的生長環境。
眼前,沿著山坡而下,100多畝單季稻陸續進入稻花期。這些稻谷是浙江大學研育的高杆品種,更高的“身板”能確保溝渠裡的水有50公分高度,可供澳洲淡水龍蝦暢游。“稻花出來后,這些洋蝦子就有新料吃了。”葉鳳釵說,家裡6畝地流轉后,自己到依水園干活,10多天就有2000多元收入,田裡那些谷子還有收成,龍蝦相當於是白白撿來的。
澳洲淡水龍蝦偏愛水質清爽的環境,不能有消殺農藥,因此共生的谷子收成后,作為生態稻米每斤能賣到6元。身為溫州依水園澳洲淡水龍蝦養殖基地負責人,葉鳳右算了本細賬:每畝稻田投放1000尾蝦苗,經過5至6個月養殖期后,每隻蝦重約1.5至3兩,按現有留存率估算,可收獲150斤商品蝦,每斤賣到70至80元,每畝增值收益超萬元。
為降低養殖成本、提高養殖效益,文成縣現代農業與康養產業研究院以揭榜挂帥的方式成立澳洲淡水龍蝦本地化育苗科研項目,並聯合浙江大學生物系統工程與食品科學學院攻堅克難,於2024年9月成功孵化1萬尾幼苗,今年繼續孵化蝦苗4萬尾以上。
一組藍色蜂窩狀立體巢穴,每個巢穴內置30多個獨立生態倉……走進文成現代農業與康養產業研究院,科研人員王海姮正盯著澳洲淡水龍蝦專屬“公寓”,記錄母蝦抱卵情況。王海姮介紹,這些種蝦生性好斗,甚至會同類相食,如果在孵化階段受到觸碰或驚嚇,會產生應激反應,不斷抖動腹部,將尚在孵化中的蝦寶寶彈開。“我們創新設立了躲避箱,作為防斗毆的安全屋,讓蝦寶寶順利孵化。”王海姮說。
本土化育苗惠及文成多個鄉鎮。連日來,在文成百丈漈鎮月亮灣農庄,負責人孔世鋒忙著張羅蝦苗投放。“這些3至5厘米的蝦苗,每隻成本約0.35元,比外購的蝦苗便宜不少。”孔世鋒滿臉信心,約莫半年后,農庄將添原創高端菜。
如今,澳洲淡水龍蝦的“領地”正在不斷擴張,從黃坦鎮濟下村到依仁村、嚴本村,再從黃坦鎮到百丈漈鎮、巨嶼鎮、珊溪鎮、南田鎮……稻蝦共生仿佛星星之火在山區梯田燎原,而加入底棲生活的還有田魚、田螺等,成為文成山區1000多戶農民增收致富路上的“新伙伴”。
“企業收購、電商網售、直播販賣……秋冬季節大規模上市時,又與市場上的普通小龍蝦打了時間差,我們從未為銷路發愁。”葉鳳右透露,今年新投建300多平方米育苗基地,聯動文成二源鎮淡水養殖孵化實驗室,為文成乃至省內外澳洲淡水龍蝦養殖戶提供價廉質優的蝦苗,而他自己研配的飼料也常被搶購一空。
傍晚時分,山風拂過稻田,掀起層層綠浪,那些藏在稻根下的“藍精靈”,正悄悄編織著浙南山村農民增收的新故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