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區10項案例入選今年首批省級最佳制度創新案例
自貿區“小考” 寧波加速跑

自貿試驗區是改革的試驗田、開放的新高地。
近日,浙江自貿試驗區發布今年第一批省級最佳制度創新案例,寧波片區10項案例入選,佔比近三分之一。
自2020年9月挂牌以來,寧波片區已形成30項國家部委復制推廣成果、53項省級最佳制度創新案例,其中國家部委首創案例12項、省級首創案例32項。
以不到全省千分之四的面積,貢獻全省進出口額的12.5%、實際利用外資的17.5%,寧波片區用亮眼的成績單,為高水平開放、高質量發展注入澎湃動力。
自貿區“小考”,寧波緣何能跑出加速度?
敢為,啃下改革“硬骨頭”
在此次寧波片區入選的10項案例中,新型離岸貿易監管是一塊公認的“硬骨頭”。
所謂離岸貿易,簡單說就是“兩頭在外”,貨物不進出我國關境,企業在境內完成貿易結算。作為國際貿易的“高階玩法”,發展離岸貿易,有助於推動區域貿易樞紐向國際貿易中心轉變,提升全球資源配置能力。
但由於訂單流、貨物流和資金流“三流分離”,業務真實性核驗難度大,一度制約著離岸貿易的發展。
面對監管難題,寧波片區勇當“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在全國率先制定出台《浙江自貿試驗區寧波片區離岸貿易業務監管辦法(試行)》,建成運行全省首個離岸貿易數字化綜合服務平台,並建立部門協同聯動管理機制,為監管裝上“智慧大腦”。
今年3月,寧波片區離岸貿易印花稅優惠政策正式落地,進一步降低企業的交易成本。
政策紅利持續釋放。截至今年5月底,寧波片區離岸貿易企業已同全球30個國家(地區)的266個貿易伙伴,對七大類大宗商品進行1817次交易,收匯23.95億美元、付匯21.57億美元,有力提升了寧波對全球大宗商品資源的配置能力。
敢為,是寧波片區的鮮明特質。
近年來,圍繞投資貿易便利化,寧波片區持續發力,已推出約300項制度創新成果,其中30項在全國復制推廣,“跨境貿易投資便利化集成創新”案例入選全國自貿試驗區第五批“最佳實踐案例”。
善為,開辟發展新賽道
“新三樣”(即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和光伏產品)正成為外貿新的增長極。
如何保障新能源汽車、鋰電池等高效出運?寧波片區聯合浙江海事局優化再造海事、海關等監管流程,推出“直通車”服務,實現內陸海運貨物從裝箱地到裝船出港“一次裝箱、一次申報、一次查驗”,有效降低交通物流成本。
從“老三樣”到如今“新三樣”,不僅是出口產品的迭代,更是發展賽道的轉換。
走進中國(梅山)國際冷鏈供應鏈項目現場,一個“超級大冷櫃”映入眼帘。作為“四橫四縱”全國冷鏈物流骨干通道的重要節點,浙江自貿試驗區寧波片區依托這一項目,探索實踐進口蛋白資源冷鏈產業鏈集成創新,初步建成省內規模最大、功能最全的港口型冷鏈樞紐,構建起進口冷鏈食品全產業鏈發展生態。
比如,搭建冷鏈物流數字孿生平台,將進口冷鏈貨物離港、進區、入場、查驗等環節的用時從2天縮短至半天﹔寧波海關實行進口冷鏈貨物“即到即查”,促進檢驗出証環節提速20%﹔探索供應鏈金融服務,累計為冷鏈上下游貿易企業對接授信額度2.6億元,破解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痛點。
如今,寧波片區進口冷鏈產業鏈成型態勢顯現,累計招引貿易、物流、服務等冷鏈產業鏈上下游企業74家,吸引國內頭部食品企業雙匯、優合落戶,並開拓澳大利亞及南美、歐洲至中國的冷鏈跨境貿易新鏈路,促進進口優質蛋白資源通過寧波口岸走向全國消費者的餐桌。
有為,激活開放新動能
船籍相當於船舶的“戶口”。船舶登記是賦予船舶國籍和權利義務的行為。
長期以來,我國航運企業的國際航行船舶大多在境外注冊,懸挂“方便旗”航行,不利於航運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集聚發展。
為破解這一難題,寧波片區積極爭取,推動自貿試驗區“浙江寧波舟山港”國際船舶登記船籍港政策落地實施,全面開辟“浙資方便旗船”回歸和國際船舶入駐新通道。首艘浙江寧波舟山港籍國際船舶“新明州18”輪正式登記,僅3個工作日就完成船舶營運涉及的所有18項業務,總體時限壓縮95%,創下同類別海事政務服務辦理速度新紀錄。
截至今年6月底,已有22艘國際航行船舶在寧波片區完成登記,總噸位258.5萬噸,總運力363.6萬載重噸,佔全省登記國際航行船舶總運力的99.7%。
船舶“回來了”,產業“活起來”。
今年上半年,寧波片區新增航運企業154家,同比增長30.5%,集聚各類航運企業1800余家,全球前二十大班輪公司均在寧波設立分公司或辦事處。
開放,是寧波的根與魂。作為寧波“最開放的區域”,寧波片區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持續為開放型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
不久前,寧波舟山港梅山港區迎來首艘使用區塊鏈電子提單的外貿船舶,標志著寧波片區在航運貿易數字化領域取得重要突破。依托寧波舟山港“單一窗口”,寧波片區上線區塊鏈電子提單應用,實現了貿易單據全流程電子化流轉,大大提高了貿易效率,降低了企業成本。
隨著一項項制度創新舉措落地見效,寧波片區正成為投資興業的熱土。今年上半年,寧波片區新設立企業3166家,同比增長11.4%﹔實際利用外資6.3億美元,同比增長41.8%﹔進出口額2927.6億元,同比增長11.5%。
征程萬裡,任重千鈞。以制度創新為“筆”,奮力書寫高質量發展和制度型開放的嶄新篇章,這不僅是一個“區”的意識,更是一座城的共識。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