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興秀洲區天鵝湖十年蝶變
之江封面 ⑫ | 魚塘邊建了座科學城

一湖碧波,千羽翩躚。
在浙江省嘉興市秀洲區油車港鎮,銀杏天鵝湖如一塊溫潤的碧玉,鑲嵌在縱橫交錯的生態廊道之中。黑天鵝掠過水面,環湖小火車穿行於銀杏林蔭。
從湖岸向外延伸,北京理工大學長三角研究院(嘉興)的現代建筑群陸續落地啟用,人才公寓正在“上新”,“中國復眼”嘉興中心投用后將向宇宙發射探測雷達——然而,多年前這裡卻是另一番景象:發臭的魚塘割裂湖蕩,淤泥地蚊蠅滋生,漁民為微薄收成日夜勞碌。
銀杏天鵝湖俯瞰圖。秀洲區委宣傳部供圖
上世紀70年代末的南官蕩,曾是油車港鎮的一道生態傷疤。為追求短期經濟收益,這片天然湖蕩被切割成86個密集魚塘。漁民收入雖短暫提升,但代價沉重:水體富營養化、底泥淤積發臭,生態系統瀕臨崩潰。
“小時候,最愛到附近玩。變成魚塘后,路過都要捂鼻子。”油車港鎮農業農村與生態環境辦副主任馮星是本地人,也是南官蕩治理參與者。他的回憶,勾勒出“用環境換增長”的粗放經濟模式帶來的環境代價。
轉機始於“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兩山”理念提出之后。2013年,“五水共治”生態革命席卷浙江。油車港鎮果斷行動:退漁還湖,拆除圍網,恢復湖蕩連通性﹔漁民轉型,政府為其購買保險,安排遷居﹔實施生態修復,種植3萬株銀杏樹,構筑千米長堤吸附污染物。
2016年,這片重獲新生的水域被命名為“銀杏天鵝湖”,一個兼具生態韌性與美學價值的城市綠芯正式誕生。一些上岸漁民主動參與生態旅游服務,從“捕魚人”變為“護湖人”。孫學瑜便是其中一員,“生態好了,野鴨、野鳥都多了起來,湖裡天鵝從開始的18對,自然繁育到了60多對。”
“青頭潛鴨、白骨頂、黑臉琵鷺等陸續出現,這是生態系統正在穩步恢復的最好注腳。”嘉興市生態環境局秀洲分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姜智力表示,如今的銀杏天鵝湖,不僅成為多種野生動植物的棲息地,更帶動了周邊高端科研項目落地和生態旅游興起,實現了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雙贏。
2020年4月26日,天鵝湖未來科學城正式開園。它以5000畝生態湖蕩為基底,啟動了一場更宏大的“生態價值轉化實驗”。同年11月,嘉興市人民政府和北京理工大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共建北京理工大學長三角研究院(嘉興),打造集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人才培養於一體的高端平台。目前,研究院已獲批建設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3個工信部重點實驗室、2個省重點實驗室。
北京理工大學長三角研究院(嘉興)已成為秀洲科技創新的名片。秀洲區委宣傳部供圖
“我和團隊的幾位學術人才第一次來嘉興,大家不約而同地贊嘆這裡的環境很棒。”北京理工大學長三角研究院(嘉興)戰略科學家張剛表示,這裡不僅有優美的自然環境,還有濃厚的科研氛圍和完善的配套支持,“從實驗室建設到各類專項服務,當地政府都提供了很多幫助。”
在秀洲,科研既上得了書架,也上得了貨架。最近,張剛很忙,忙著在秀洲各處選定廠房,為研究院的產業化項目落地做准備。2024年,他團隊的“基於人工智能的先進電子封裝導電膠研發與產業化”項目成功獲得第八屆“紅船杯”嘉興全球創業大賽二等獎,並獲得400萬元項目扶持資金。待選好廠址后,項目即將進入產業化。
隨著研究院的建設不斷推進,越來越多的科技人才選擇扎根於此。據統計,目前,北京理工大學長三角研究院(嘉興)匯聚了15位戰略科學家領銜、專兼結合的380余人科研隊伍,累計培養1429名碩博研究生。2025年,天鵝湖未來科學城啟動創新人才生態圈的構建工作,力爭5至10年匯聚1萬名高層次人才,成為推動嘉興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引擎。
通過發揮“科研—孵化—產業化”全鏈條優勢,一批批人才落戶秀洲。受訪者供圖
近年來,秀洲區不斷釋放政策紅利,出台人才租房補貼、人才購房補貼等相關扶持政策。在此基礎上,油車港鎮進行政策加碼,進一步為引育人才提供堅實保障。
“出台支持人才創新創業的優惠扶持辦法,對符合條件的初創型企業提供3年免租,對進入量產環節的人才項目也提供免租扶持。”油車港鎮副鎮長李鵬表示,油車港還配套建設了600多套高品質人才住房,有效解決了人才安居問題。
北京理工大學長三角研究院(嘉興)、秀水領創園、麟湖雙創中心、星宇廣場……依托天鵝湖科創湖區優勢,油車港鎮聚焦新型智能制造、電子信息、新能源三大主導產業,環天鵝湖打造了一系列科創引擎,構建了“科技研發—產業孵化—鄉村振興”全鏈條創業生態。
李鵬直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兩山”理念推動生態蝶變到創新裂變,隨著鎮區環境的提升,尤其是天鵝湖周邊環境發生了質的提升,現在的油車港鎮成了嘉興市北部發展的一顆明珠。
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也是經濟財富。從南官蕩的魚塘到天鵝湖未來科學城的科創湖,這一方湖蕩的變遷,不僅重塑了生態格局,更改變了發展邏輯——讓生態優勢真正轉化為發展優勢,讓湖蕩生態與科技創新交相輝映,為美麗浙江建設寫下生動注腳。
系列報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