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不只是看海、吃海鮮、游泳

寧波:濱海旅游,讓游客慢下來留下來

何晴、孫肖
2025年08月26日08:55 | 來源:中國寧波網
小字號

  梭子蟹開捕后,寧波的濱海旅游又火了一把。

  象山石浦沙塘灣,海鮮排檔炊煙裊裊﹔北侖梅山灣,槳板競逐、浪花飛濺……寧波海岸,生動詮釋著縣域濱海旅游的火爆。

  “靠海吃海”的傳統濱海旅游目的地,如何承接不斷更新的休閑旅游消費新需求?這道考題,正擺在許多濱海縣域面前。

  海鮮引流,一隻梭子蟹串起消費鏈

  8月22日,邱女士下班后從杭州驅車來到象山,抵達主城區丹城時已近晚上8時,而當地許多海鮮面館內依然座無虛席。

  “這是一場梭子蟹之旅!”邱女士興奮地告訴記者。

  “周末生意最旺,尤其梭子蟹上市后,客流量比之前翻了一倍!”象山一家面館的老板娘笑著說,一碗搭配梭子蟹的海鮮面,人均消費40元至50元,既實惠又過癮。

  像邱女士這樣為了梭子蟹專程趕來象山的游客不在少數。一隻梭子蟹,正從喧鬧的碼頭一路“爬”上游客的餐桌與行程,串起一條熱氣騰騰的濱海消費鏈。

  夜宵時間,梭子蟹的魅力不減反增。晚上9時半,鶴浦鎮的夜排檔一條街人聲鼎沸。

  “我們營業到凌晨0時,但晚上不到10時,梭子蟹就賣斷貨了。”南田海鮮大排檔負責人自豪地介紹,這裡的梭子蟹按隻售賣,每隻45元,雖比市場價略貴,但鮮甜飽滿,周末生意火爆到需請臨時服務員支援。

  在象山,旅游旺季時,民宿、農家樂常常“一房難求”,鶴浦“嶼見晴空”民宿負責人朵媽透露,她家的周末房源需提前20天預訂。

  象山梭子蟹作為地理標志農產品,是吸引游客的初級動力,形成了“為了一道菜,赴一座城”的消費拉動效應。僅8月5日至17日,象山全縣景區客流量達135萬人次,超過2024年8月份總量。

  場景創新,從“走馬觀花”到“情緒消費”的升級

  8月份,北侖梅山灣格外熱鬧。從中國百城槳板公開賽到寧波市濱海休閑運動會(北侖站),濱海運動吸引了眾多選手參賽,也讓更多游客領略到了水上運動的魅力。

  北侖區梅山灣旅游發展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說,如今,不少游客被水上運動吸引而來,還深度體驗沙灘休閑、特色餐飲、酒店住宿等,激發了消費活力。7月底的“浪潮嘉年華”將梅山灣旅游度假區的熱度推向新高,10天的電音派對、啤酒節和美食市集吸引游客5萬多人次。

  傳統濱海旅游往往局限於自然景觀資源,而如今的消費者更需要沉浸式、參與式的體驗。海洋運動與旅游的融合,通過打造差異化體驗場景,打破了傳統濱海旅游“看海、吃海鮮、游泳”的單一模式,成為提升游客濱海旅游參與度的一條重要路徑。

  “漁家盛宴鮮味拉滿,氛圍感十足,非常棒!”前不久,江蘇游客肖詩貽帶著家人來象山玩,預訂民宿時,一看到配套推出的漁家盛宴,就立即報了名。

  “我們集全縣民宿主之力開辦漁家盛宴,最重要的還是抱團扎堆‘做內容’,提升情緒供給能力,以宴為媒,引客留客。”象山縣民宿經濟促進會會長林國明介紹,此次漁家盛宴發布不到兩天,160桌宴席就被搶訂一空,85%以上是縣外游客,其中,留宿的佔75%以上。

  生態構建,提升濱海文旅消費“留”量

  寧海強蛟通過打造13公裡的“自在寧海灣風景線”,將沿線6個村庄有機串聯,形成錯位發展、優勢互補的集群式濱海文旅格局。

  在這一框架下,各村找准自身定位並發揮獨特作用:峽山村以濱海風情為核心吸引力﹔駱家坑村憑借鄉村美學空間脫穎而出﹔下漁村專注呈現純粹的漁村風貌﹔加爵科村則通過余暉碼頭重塑活力。

  這種整體規劃、差異化運營的模式,不僅避免了同質化競爭,還共同構建了一個內涵豐富、體驗多元的消費生態系統,有效增強了區域文旅的整體競爭力。

  一名來自上海的游客感慨道:“在寧海灣,我們不再只是路過,而是願意住下來,慢慢品味每個村的不同味道——這種體驗真的很難得。”

  與此同時,象山鬆蘭山也實現了從“打卡地”到“度假區”的轉型。

  2019年起,鬆蘭山因建設“亞帆配套工程”及創建國家級旅游度假區的需要,不斷完善景點及配套項目。鬆蘭山旅游產品格局從昔日散客“匆匆一瞥”,升級為“游沙灘、逛步道、坐帆船、品咖啡”的沉浸式停留體驗。

  文旅生態的持續優化,撬動了濱海消費的“長尾效應”,今年8月5日至17日,鬆蘭山濱海旅游度假區吸引游客超27萬人次。

  “寧波各地沿海村鎮,抓住梭子蟹商機,發揮自身優勢,因地制宜發展文旅,促進地方經濟繁榮,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浙大寧波理工學院傳媒與法學院教授何鎮飚說。

  何鎮飚認為,消費者的需求被激發,這種休閑式、中短途的旅游越來越具有輻射性,沉浸式體驗變得更加具有情緒價值。數字化、互聯網服務是目前濱海文旅緊缺的,通過“小紅書”等平台預訂濱海餐飲服務和特色旅游,是一場“看不見”的服務升級,也帶來了消費升級。

  他建議,從業者應進一步強化品牌共建、業態融合和服務提升,持續釋放濱海休閑消費的市場潛力。地方政府應開展有組織的調查研究和深入分析,運用科學手段,抓准自身定位,從而實現地方文化品牌和文旅產業經營的雙向驅動。

(責編:葉賓得、康夢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