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原創

第六屆國際攝影研討會暨2025麗水攝影節將於11月舉行

2025年09月17日10:04 | 來源:人民網-浙江頻道
小字號

人民網麗水9月17日電 (方彭依夢)昨天,第六屆國際攝影研討會暨2025麗水攝影節新聞發布會在浙江麗水舉行。

人民網浙江頻道從會上獲悉,第六屆國際攝影研討會暨2025麗水攝影節將於11月7日至11日在麗水舉行。本屆攝影節的主題為“新質創造 萬象競生”,將呈現開放性全民共享、國際性提質擴面、學術性持續攀升、產業性深度探索和多元性交融共生五大特色亮點。

9月16日,第六屆國際攝影研討會暨2025麗水攝影節新聞發布會在浙江麗水舉行。麗水市委宣傳部供圖

9月16日,第六屆國際攝影研討會暨2025麗水攝影節新聞發布會在浙江麗水舉行。麗水市委宣傳部供圖

綠色發展標杆地、秀山麗水活力城,攝影是麗水展示城市形象的一張“金名片”。早在1999年,麗水就與中國攝影家協會共同舉辦了第四屆中國攝影藝術節﹔2003年,中國第十屆國際攝影藝術展在麗水舉辦,標志著麗水攝影開始與國際接軌,攝影成為麗水走向世界的橋梁和紐帶。

2004年10月,麗水成功舉辦了首屆麗水攝影節,此后,麗水與中國攝影家協會先后簽訂了三輪合作協議,至今已連續舉辦了12屆麗水攝影節、5屆國際攝影藝術展、5屆國際攝影研討會。

往屆麗水攝影節現場。麗水市委宣傳部供圖

往屆麗水攝影節現場。麗水市委宣傳部供圖

發布會前,中國攝影家協會與麗水市人民政府簽署了《關於共同舉辦第二十屆至第二十四屆中國國際攝影藝術展覽暨第七屆至第十一屆國際攝影研討會的合作協議》。根據協議,雙方將在2025年至2034年進一步深化合作,在原有合作基礎上新增“中國國際攝影藝術展覽”項目十年五屆落地麗水的合作內容。

中國國際攝影藝術展覽和國際攝影研討會是中國攝協最重要的兩個國際攝影品牌項目。為了更好地促進國際攝影藝術的交流和發展,雙方決定自2026年開始將兩個國際攝影品牌活動合並舉辦,這將為推動攝影理論創新與創作實踐深度融合提供更加廣闊的平台。具體安排為:逢偶數年舉辦中國國際攝影藝術展覽暨國際攝影研討會,逢奇數年舉辦麗水攝影節,每年舉辦“甌江行”麗水攝影大展。

發布會前,中國攝影家協會與麗水市人民政府簽署了《關於共同舉辦第二十屆至第二十四屆中國國際攝影藝術展覽暨第七屆至第十一屆國際攝影研討會的合作協議》。麗水市委宣傳部供圖

中國攝影家協會與麗水市人民政府簽署了《關於共同舉辦第二十屆至第二十四屆中國國際攝影藝術展覽暨第七屆至第十一屆國際攝影研討會的合作協議》。麗水市委宣傳部供圖

據悉,雙方將以此次合作協議的簽署為新起點,繼續團結和引導廣大攝影工作者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展現新氣象新作為。同時,為世界攝影人和攝影愛好者打造更加專業化、多元化的交流互鑒平台,為世界攝影藝術的發展進步貢獻新的力量,進一步推動攝影藝術和地方經濟深度融合,賦能城市建設和發展。

自2015年成功創辦以來,國際攝影研討會已在麗水成功舉辦五屆,成為思想碰撞、理念更新的重要國際學術交流品牌。第六屆國際攝影研討會主題為“共融·共享——攝影藝術的發展融合與國際傳播”,計劃邀請約20位國際攝影專家參與研討。

本屆研討會將聚焦“共融·共享”,破題智能影像發展新范式,讓各國人民享有攝影藝術發展的成果﹔以開放協作推動攝影藝術高質量發展,推動智能影像創作與產業模式互學互鑒,為智能影像時代的攝影文化繁榮貢獻力量﹔深化“人文經濟學”實踐,探討攝影藝術與地方發展的雙向賦能,探索文化資源轉化、產業生態構建、社會價值共創的持續實踐。

當前,麗水正全力加快打造“山水文化名城”,攝影在麗水不僅是藝術創作,更是城市發展的核心“軟基建”,扮演著多維度的賦能角色,其作用不單單體現在文化層面,也深刻融入經濟、社會和城市形象構建中。

往年攝影節期間,麗水推出了多條攝影主題線路,有效帶動文旅發展,拉動游客增量數萬人次。今年,麗水將繼續深化攝影與文旅的融合,通過主題旅拍、專題採風、產業交流,吸引創作群體來到麗水,讓山水資源通過鏡頭轉化為可消費、可體驗、可回憶的全域旅游產品,形成“以攝興旅、以旅促產”的良性循環。

往屆麗水攝影節現場。麗水市委宣傳部供圖

往屆麗水攝影節現場。麗水市委宣傳部供圖

據統計,截至展覽征集截稿,本屆攝影節學術報名展覽共收到全球2418名攝影師(機構)、1729個展覽的36123幅投稿作品,其中包括英國FORMAT攝影節、美國帕森斯藝術設計學院、意大利國際影像與藝術聯合會等國際專業機構以及105家國內外專業高校精心策劃的作品。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攝影節開幕式將一改往日在大劇院會場舉辦的模式,採取露天開放展演形式舉行,以文藝踩街+固定點位表演形式向全社會集中展示麗水市非遺傳承項目,不僅讓市民在“家門口”感受非遺魅力,也為世界各地的攝影師親臨現場創作提供素材,讓麗水優秀傳統文化通過攝影節平台獲得新表達、新傳播。

(責編:方彭依夢、康夢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