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規模最大老年食堂亮相東浦,至此全區老年食堂已達到34家

紹興越城實現老年食堂鎮街全覆蓋

王曉宏
2025年10月28日08:38 | 來源:紹興日報
小字號

  10月27日中午,紹興越城區東浦街道金家村78歲的陳老太趕到東浦老年食堂,點了一份紹三鮮和一份扎肉,打折后隻需20元。“新鮮、分量足,夠我們老兩口吃兩頓。”陳老太開心地說。10月26日,東浦老年食堂這家越城區規模最大的老年食堂開始試營業。至此,全區老年食堂達到34家,實現了13個鎮街全覆蓋。

  走進位於越城區耶溪路上的東浦老年食堂,隻見近500平方米的空間內整齊擺放著木質桌椅,可同時容納150人就餐。桌椅高度精准調配,貼合老年人起身就座﹔防滑地面,搭配清晰的安全標識﹔通道寬敞,適合輪椅等通行﹔LED大屏幕上輪流播放著傳統戲曲、經典老歌……所有的裝修細節,都考慮到了老年人的實際需求。

  記者現場看到,菜品有近40道,葷素各半,以家常菜為主,且價格親民,如最便宜的水波蛋每份4元,最貴的酸菜魚也每份18元。“除了單點,我們推出套餐服務,具體包括12元、15元和18元三種套餐,每種套餐兩葷兩素。老年人就餐,根據不同年齡,可享受6折到8折不等的優惠。食堂提供午餐和晚餐,方便老年人及周邊居民就餐。”東浦老年食堂負責人王海枝說,針對一些行動不方便的老年人,他們還會提供送餐服務。此外,他們將圍繞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定期組織健康養生講座、手工制作、棋牌比賽等文娛活動,推動老年食堂從助餐向綜合服務轉型。

  在老年食堂有折扣優惠的同時,東浦街道邵家村、金家村等村還制定了助餐補貼。“我們對村裡有需要的老人每人每餐發放3~5元的補貼,全年預計發放補貼20萬元以上。”邵家村黨支部書記陳志康說。東浦街道辦事處副主任鐘見標介紹,東浦轄區內村庄多,有些村民平常種植蔬菜,自給自足,對老年食堂的依賴性不高,單村開辦老年食堂會面臨運行難的尷尬,但部分老年人確實有“做飯難,吃飯難”現象,因此街道在選址上精准定位,以老年食堂為軸心,輻射周邊10多個村社,打造“15分鐘助餐服務圈”。

  老年助餐服務是關系老年人切身利益的民生實事,也是社區養老服務的重要內容之一。早在2014年,越城區迪蕩街道龍洲花園社區老年食堂投入使用。近年來,越城區積極推進老年食堂建設,不斷完善布局均衡、方便可及、優質安全、經濟實惠的老年助餐服務體系。2024年,越城區將“越·頤養”愛心老年食堂建設行動納入區政府十大民生實事項目。

  結合自身實際,各鎮街摸清老年人口分布、飲食習慣、服務需求等基本情況,再按照“就近原則”,不斷織密老年食堂網絡。如靈芝街道根據各個片區老年人的分布情況,如今已有4家老年食堂,東南部的養老助餐網絡日益成熟。接下來,將重點對北片區布局老年食堂。

  老年食堂好不好,老年人能不能吃得起、吃得好、吃得久是關鍵。對此,越城區鼓勵各個老年食堂在堅持公益屬性的前提下,與市場化相結合,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由此涌現出了多家運行穩健、特色鮮明的老年食堂。塔山街道沈園社區的“沈園食坊”老年食堂請來兩位五星級大廚掌勺,不僅吸引了老年人就餐,附近上班族以及外地游客也紛至沓來,每天食客人數超過100人次。府山街道越都社區老年食堂發動志願者參與日常管理和服務,壓縮運行成本,並依托周邊青少年宮等單位,拓展學生等客源,老年食堂步入良性發展。靈芝街道“越芝味”老年食堂運營方給菜肴貼上“紅綠黃”三色營養標簽,用最直觀的方式為老人的健康飲食把關。

  為推進老年食堂助餐服務擴面提質,構建“15分鐘助餐服務圈”,越城區推動形成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的模式。目前,老年食堂主要有三種形式,分別是依托居家養老中心、城鄉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以及單體建設而成。其中,通過單建方式建成的老年食堂要求達到“陽光廚房”標准,政府按照實際投入給予最高不超過10萬元的一次性獎補。

(責編:孫鵬、康夢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