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破烂王”一起收废品--浙江频道--人民网
人民网

【本网关注】记者“体验360行”系列(30)

与“破烂王”一起收废品

记者 冯益华

2013年05月10日17:20    来源:人民网浙江频道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间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开栏的话:

    “您是做什么的?”乍然相识,人们大都会抛出这样的话题。

    或许您正干着最苦、最脏、最累、最危险的活儿,拿着微薄的薪酬,经年舍不得添一件新衣;

    或许,您正操持着一门后继乏人的手艺,忍受着萧条与孤独,却仍然选择了坚守;

    或许,您正从事着一个新型的职业,在炫目的职场上创造着大量的财富,享受着妒羡的目光。

    或许,您只是“朝九晚五”人群中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一员……

    “360行,行行出状元”——不是高薪的职业才显得尊贵,不是炫目的职场才显得伟大。不同的职业,背负着不同的责任,承受着各自的艰辛。无论您从事什么职业,只要恪尽职守、躬身奉献,您就是我们心中的英雄!

    多一点体验,多一份理解。从今天开始,人民网浙江频道记者将按照报社“走转改”部署,进一步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零距离地倾听、感知各行各业的酸甜苦辣!

    希望您的目光注视着我们的脚步……
这是老王一个早上的收获。捆扎牢后,他准备将这车废品运往废品回收站。
这是老王一个早上的收获。捆扎牢后,他准备将这车废品运往废品回收站。

体验职业:废品回收

体验地点:杭州市龙游路

说起“收破烂”这行,很多人就知道脏、累、苦。的确,这些人天天与垃圾打交道,一身破衣烂衫,风里来雨里去,在繁华的城市里显得那么卑微渺小。

我原也是这么认为的,直至认识了“破烂王”王可木。因为单位有很多废旧报纸要处理,我与他熟悉起来。几番接触,他竟让我对这个职业大吃一惊:别看他整天破衣烂衫,月收入竟有三四千,堪比白领!

莫非收破烂还是门有“钱”途的生意?抱着对这个群体的强烈好奇,记者跟随他体验了一回废品回收工作。

准时“上班”却迟到了

今年50岁的安徽人王克木已经在回收行业滚打了20年,他为人热情,收废品的价格也很公道,在我工作的龙游路和建德路一带,大家都愿意把废旧物品卖给他。

前几天,记者与他取得联系,并提出体验废品回收工作的想法时,他一脸惊愕:“你一个小女生可干不来这活。”软磨硬泡许久,他才勉强同意带上我工作。

今天,为了打好这场体验战,不给老王扯后腿,记者特意换上了一套运动装束,头戴太阳帽,背包上还带了水和面包,做足了打持久战的准备。

早上7点30分,按照约定时间,记者来到与王可木约定的建德路小区门口。几分钟后,随着一声“纸板报纸哎~”的响亮吆喝,王可木蹬着一辆三轮车“姗姗来迟”了。他穿着蓝色长袖衬衫和黑色布裤,大概是一路上骑车过来有点热,裤脚和袖子都卷上来,露出了一双黑色的旧皮鞋。看到我这身运动装,老王打趣:“去春游呀!”

三轮车兜里已经有一摞的废纸板,难不成老王一大清早就“上班”了?果然,老王说这笔生意是早就约好的。昨天下午,小区一家装裱铺的老板打电话给老王,但因当时天色已晚,老王赶着去废品回收站,就跟对方约好明天一早过去收。

看来,我以为准时“上班”,其实已经算是迟到了。就这样,带着些迟到的“难为情”,记者体验废品回收者的一天正式开始了。

开工前,趁着老王去洗手间的功夫,记者先观察了下他的“行头”。那黑乎乎的破旧三轮车看着肯定已经用了十几年;车子改装过,后车兜里有一个木盒子,放着电瓶;车上有两个石棉袋,里面装满了广告布上扯下来的布条;车架四周都有牛筋红绳缠着,大概是用来捆绑物品的;车头处还有个钢丝的小车篮,里头放着一件雨衣,一支笔和一盒塑料袋包裹着名片,另外还有一个巴掌大的收音机。

当然,最能明显识别这辆三轮车主人身份的是车头前挂着的一块旧木板,上面用红色毛笔写着:回收冰箱、彩电、空调、电脑,电话:13456****71。

干一行专一行

8点,老王带上我蹬着三轮车开始吆喝。在这之前,他详细介绍了现在废品回收市场的行情:报纸的收购价最贵,有6毛,书籍、纸板是3毛,一般易拉罐和矿水瓶五分一个,像那种5L装的大瓶子3毛钱一个。其他如冰箱彩电、棉被桌椅等,都要看实际情况而定。

一路上,保安、保洁看到我这个小跟屁虫,都亲切地问他:“老王,这是你女儿吧?”他赶忙澄清:“不是不是,这是记者,说是跟我体验工作呢。”从他们亲昵的交谈中我可以看出,老王在这一带人缘不错。

转了大约十分钟,一位在楼下散步的老人叫住了他:“小王,我们家要装修了,你来收下东西,专等着你呢。”老王赶紧应下。

这位老人要卖的主要是些废纸板,还有破棉被和婴儿推车等,东西零零碎碎地堆在门口。老王见状,三下五除二把废纸板踩扁,然后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布条,一边用膝盖压着一边将纸板捆了个结实,紧接着他又把报纸、易拉罐等分门别类捆绑好。

“纸板20斤,3毛一斤6块钱;报纸16斤,六六三十六九块六毛……”老王边用手提秤杆称重量边快速算出价格,最后用布条把棉被卷紧报出了总价:“棉被就算10块钱吧,总共是30元。”整个过程他不多话,但一直挂着憨态的笑容。

老人爽快地接过钱,还不忘向记者夸上几句:“小王人老实,绝对不会缺斤少两。”

愉快地结束这笔生意,老王又来了新客户:“师傅,这里!”记者还没反应过来怎么回事,他已经拿上布条和秤杆准备上楼。我见状赶紧跟上他。“看窗口就能清楚是哪户人家要卖废品吗?”路上,我忍不住好奇问他。

“在这里二十多年,我已经可以听声断位了。”老王说,现在只要住户在窗口喊声,他就八九不离十地知道是几楼几户,这就叫干一行专一行!

几笔生意做下来,记者发现了老王收废品的诀窍:

一是在价格方面不斤斤计较。要是客户觉得低了,他就会加一点,要是还嫌低,就会说:“经济危机,所有的破烂都卖不上价,我一斤也就挣一毛来钱。”总之是尽力赢得小区住户们的信任。

二是不贪小便宜。早上跟老王去一家单位收废品时,记者还碰到这么一件事:由于楼下保安的疏忽,把20元钱夹在了收据本里,直接让老王拿上去找办公室签字。老王签完字回来,用安徽口音跟保安解释了半天,保安才明白过来这交到他手中的20块钱是怎么回事。

因了这些“诀窍”,这一带的住户对老王很信任。记者看到,老人要搬个煤气瓶,主妇拧不开瓶盖,都会找他帮忙。老王骄傲地告诉记者:“很多时候他们家里有废品会留着给我,要是新人来这里收废品,估计很难收得到。”

除了“诚信经营”,老王还特别有生意头脑。今天我们回收到了一套旧书,不识字的老王请教我后得知是1972年的《马恩全集》,竟开心地当宝贝一样收起来,说或许能卖个好价钱,即便暂时卖不出,留给自己将来的孙子看也是好的。老王告诉记者,在回收的过程中他经常收到包装完好的书籍,有些连包装都没拆开,而每到这时,他都会多留一个心眼。

这些小事,让我对他肃然起敬!

“破烂王”的职业道德

忙碌到11点半,老王收购的货品已经堆得像个小山包。整理、挑选、分类、装车,我们连着弄了半小时,才终于全部搬上了三轮车。记者算了下,一早上老王共做成了十二趟生意。虽然生意不多,但每趟的重量都不轻。

由于力气小又不会包扎货物,记者一直没敢独自上门收废品,只帮着老王做些算账、搬运的零碎活。虽然没干啥重体力活,但因为是老小区,房屋没有电梯,全都是爬楼梯的,一早上也负重来回爬了40多层楼,早已腰酸背疼。老王的脏、累、苦,就更可想而知了。

11点40许,老王骑着满得像个小山包似的三轮车开始往废品回收站出发。记者一路骑了辆小自行车跟在后面。

一般情况下,像老王这种小贩会把废品卖给综合废品站,综合废品站再把废品分类、转卖到不同的单类废品站,单类废品站又把废品初加工后送到废品加工企业。越往上的级别利润越高,反之越往下利润空间越小。不过,大部分“破烂王”都只跟老百姓打交道,而老百姓卖废品只是小打小闹,不成规模,也就不便越级。

每斤废品老王能赚1毛至1毛5的差价。他一天大概能拉一到两车,有时候碰上公司、企业要卖废品,量大就赚多。一般来说假日期间生意较好,像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很多住户在家里打扫卫生,收拾出不少废品,他每天都能拉满满当当两车的废品,净收入有两百多元一天。

中午12点20许,我们终于到了望江门的一个废品站。这里,像老王一样的“破烂王”正在门口排着队伍等待交易。里面,成捆成捆的书本、报刊、纸张混在一起像山一样高,几个工人正在结算、整理。

今天这一车报纸、纸板、书籍,老王一共卖了196元,净赚大约30多块。易拉罐、桌椅和旧棉被在这个回收站是不收的,老王说要等傍晚一个流动回收点经过时才能回收,估计车上的这些东西差不多也能卖个30元。而一般情况下,下午若非有大单子,老王是不出门收废品的。也就是说,他今天的收入大概是60块钱。

12点半,老王结完帐拿到了钱。看我已经饿得不行,他盛情邀请我到他家吃饭。他租的房子就在附近,妻子在边上一家大厦做清洁工,每天十一点半下班回家,刚好可以让老王在家吃上热饭热菜。

饭桌上,我和老王闲聊起来。老王没年念过书,年轻时做过很多工作,比如泥水工、小摊贩等等,但他最终选择了废品回收这行。他说,“收破烂”虽然在外人看来又脏又累,名头还难听,但一来比较自由,二来收入不差,三还是自己能力所及的工作,“钱毕竟比面子重要!”

老王觉得自己运气很不错:入行早,得了不少好处。据他介绍,现在的废品回收行业虽然谁都能进,但有不少潜规则。排在首位的就是地盘规则。目前杭州城区有上百家废品收购点,大家都是根据自己入行时间的长短、经营面积的大小,以及在行业内的地位,层层划分了许多小的区域。而且,有物业的小区,如果想要进去收废品,基本上都得交钱,这已经成为他们这一行的新“潜规则”,至于交多少,则根据小区的住户数量、新旧程度、规模大小等,来划分为不同的档次。

因为入行早,老王收废品的区域在杭州最热闹繁华的地段,附近既商店林立,又有许多旧居民楼,回收渠道稳定。这些年,随着人们生活条件好转,废品增多,老王的废品生意是越来越好了。靠着卖废品,他一个月收入大概有三四千元,维持家庭生活不成问题。老王乐观地说:“只要肯动脑,干这行还是很有‘钱’景的。中国第一位女首富张茵不就是收废纸起家的嘛!”

他的开朗乐观,也让我这次的体验有了个愉快的结尾。

记者手记:

干什么都不简单

记者常听身边的朋友抱怨自己的工作——有些人不甚满意,有些出现了厌烦情绪,还有些人常常好高骛远,认为自己的能力做这份工作实在大材小用。然而,如果你真正亲身实践了就会发现,做好每项工作其实都不容易。即便是在外人看来最简单的收破烂的行业,如果你不踏踏实实去干,也很难在业内立足。

以老王为例,他之所以能成为这一带的“破烂王”,靠的可不光是运气。听许多人说过,现在大凡收破烂的,基本上都是边收边偷、连哄带蒙、短斤少两,不是把价格压到低得可怜,就是把自己说得多么可怜。而绝大多数人也只是为了处理垃圾,换得一毛是一毛,也没谁会在乎多争个一瓜半枣的。但是,这种“欺客”的情况,在老王身上没有。记者跟随老王收废品的过程中,目睹的是他对这份职业的尊重,是他二十几年诚信经营的收获,也正是因为老王的付出,才让他有了稳定的回收渠道。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不能做一锤子买卖。”

真是职业无贵贱,行行出状元!

这位老人是老王的“常客”,他经常把自家的废品留着卖给老王。
这位老人是老王的“常客”,他经常把自家的废品留着卖给老王。
老王在附近龙游路的商业街一家鞋店收了满满一包的废品。因为太大,他只好顶在头上搬运。
老王在附近龙游路的商业街一家鞋店收了满满一包的废品。因为太大,他只好顶在头上搬运。
在废品收购站结算完后,老王把废纸等甩到大山似的废纸堆上。
在废品收购站结算完后,老王把废纸等甩到大山似的废纸堆上。
(责编:一微、翁迪凯)

手机读报,精彩随身,移动用户发送到RMRB到10658000,订阅人民日报手机报。
浏览过此新闻的网友还阅读了以下新闻
  • 原创推荐
  • 风情小镇
  • 旅游频道
  • 图说中国
  • 热点推荐
  • 环球博览
  • 图说浙江
  • 人民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