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原创

不让留守成孤守

浙江仙居:“东篱之家”用爱心筑起成长阶梯

方彭依梦
2022年12月29日11:59 | 来源:人民网-浙江频道
小字号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父母陪伴关爱,一定比例的留守儿童存在心理失衡、道德失范、学业失教、生活失助或安全失管等问题。

据有关研究机构发布的2021年度中国留守儿童心理发展报告显示,超19%的留守儿童有较强自卑心理,近10%的留守儿童有过被遗弃的感觉。针对留守儿童的失范行为干预、厌学心理疏导亟需加强。

在手机上打开“浙里办”APP,搜索台州仙居板块中的“东篱之家”应用,一张数字地图、一个成长码一目了然。此外,“童心向党”“阳光在线”“仙燕乐园”“微心愿”四大模块更是集合了关爱保护留守儿童的各类资源,一应俱全。

“浙里办”上的“东篱之家”应用。网络截图

这款于2021年12月8日正式上线的留守儿童德育智护(“东篱之家”)应用,纵向贯通县、乡、村、家、校多个层级,横向协同教育、民政、公安等10多个部门,整合了社会资源,打破了数据“壁垒”,实现了对留守儿童群体的精准化管理和服务。

据统计,截至2022年11月底,该应用已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健康辅导等服务1000余次,累计预警并处置留守儿童出入网吧、打架斗殴等问题658次,问题留守儿童教育转化率(红黄码转化为绿码)提高到96%。

一图一码

织密精准守护网

“仙居外出经商务工人员多,全县共有留守儿童6343名。”仙居县委宣传部精神文明指导中心副主任崔笑燕说,“且留守儿童问题涉及部门单位多,存在资源重复分散、供需对接不畅等问题。”

近年来,以留守儿童关爱问题为切入点,依托仙居县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区域道德品牌“东篱之家”,按照数字化改革要求,仙居县积极谋划了留守儿童德育智护(“东篱之家”)应用。

据了解,该应用是仙居县委宣传部建立的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一站式管理系统,重点打造“一图知底数”“一码护成长”“一键享资源”三大子场景。

在“东篱之家”应用中,位于页面最上方的“数字地图”集中显示了留守儿童、教育实践基地和社会服务团队在全县20个乡镇街道的分布情况。

“东篱之家”应用中的“数字地图”。网络截图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仙居县统一留守儿童认定标准,打通全国农村“三留守”人员信息管理系统、流动人口管理系统、学籍管理系统等11个数源系统,归集留守儿童及其家庭成员、家庭住址、就读学校、出生年月、父母工作及收入情况等12项数据元素。截至2022年11月底,留守儿童数据库已纳入留守儿童6345名。

与此同时,仙居县积极建设德育实践资源数据库,归集了儿童之家、乡村学校少年宫、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等500多家教育实践基地的位置、开设课程、教师资源、开放时间、管理人员、预约方式等6类数据。

一图知底数,综合“两库”数据,仙居县绘制了“东篱之家”数字地图,可实时动态展示各乡镇(街道)现有留守儿童和德育实践资源情况,帮助政府部门了解供需缺口、科学配备德育资源,为开展精准帮扶夯实基础。

此外,针对留守儿童心理失衡、行为失范、安全失管等突出问题,“东篱之家”应用还根据留守儿童注册登记信息,自动生成专属“成长码”,实行一人一码、三色预警、跟踪服务。

2022年11月,“东篱之家”应用通过公安重点域智控系统人脸抓拍识别到某未成年人进入酒吧,立即将其成长码转为红码,通过系统、短信等方式通知该未成年人的编组人员(家长、日常监护人、教师、职能部门)联合处置,由其老师与监护人一同前往酒吧寻找并开展谈话教育,市场监管局、公安局等职能部门赶赴该酒吧对酒吧负责人进行处理。

帮扶团队将留守儿童的在校表现、生活表现、心理状态等情况上报平台。仙居县文明办供图

一码护成长。帮扶团队将留守儿童的在校表现、生活表现、心理状态等情况上报平台,管理后台对综合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提出管理服务参考意见,供家长、教师、政府部门工作人员查看,及时掌握留守儿童家庭情况、心理健康状况、权益维护诉求等信息。

“绿码表示正常安全;黄码表示出现一般问题,我们会安排相关服务团队跟进帮扶;红码表示出现严重问题,我们会整合各方力量采取措施干预。”崔笑燕表示,建立“三色赋码”机制,能够准确研判留守儿童学习、生活、情感、心理等问题严重程度,推动留守儿童各类问题分级分类处置,实现应管尽管、早管真管。

据统计,截至2022年11月底,通过“东篱之家”应用帮扶已实现留守儿童红码转黄码96名、黄码转绿码207名。

德育课程在线学

一键共享校外实践资源

点击进入“东篱之家”应用中的“德育课程”模块,由仙居县文明办、教育局、团县委、妇联等部门在线投放的红色资源内容丰富多样,旨在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党史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据统计,截至目前,红色课程、好故事微宣讲等栏目的在线观看人数已达6200多人次。

未成年人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对他们进行法律意识培养和法律素质教育很有必要,但针对留守儿童群体的普法教育往往付之阙如。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群体的普法诉求,向他们提供更加优质化、多元化的普法教育显得格外重要。

德育课程在线教育中开设有“普法教育”“安全教育”等课堂,留守儿童可在线点播收看,解决线下关爱基地德育资源不足的问题。“线上就能学习法律知识,观看学习还能获得积分。”一名留守儿童表示,在“普法教育”中,法律快车、学法园地等栏目深受他们的喜爱。

除了线上的德育课程学习,为丰富留守儿童的线下实践活动,应用中还设置了“仙燕乐园”模块。进入该模块,活动公告上依次展示着各类青少年活动信息,页面中间的“仙燕归巢”“艺术培训”“乡村少年宫”“劳动实践”等子模块充分整合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机构社会实践活动信息,提供活动发布、线上报名、预约、缴费、积分兑换等功能,方便留守儿童享受校外实践资源。

“以前志愿者过来,还要提前联系我。现在好了,大家可以通过‘仙燕乐园’来发布活动,我们也会根据平台上的信息,组织孩子们参与各类实践活动,非常方便。”仙居县下各镇“东篱之家”关爱基地负责人王雪娟说。

仙居县“东篱之家”全家福。仙居县文明办供图

截至目前,仙居的643个实践基地已完成100%入驻,“仙燕归巢”大学生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艺术培训、乡村少年宫等公益项目活动已累计开展30余场。

多方协同

健全留守儿童联合关爱机制

“东篱之家”应用中有一个特殊的供需板块——“阳光在线”。该板块自开设至今,为许多留守儿童带去了呵护心田的“一缕阳光”。

2022年,仙居一初中女生李小红(化名)亲眼看见母亲自杀,受到打击,内心挣扎分裂。其认为是父亲与母亲吵架害死母亲,对父亲产生怨恨,负面情绪难以化解。后通过“东篱之家”平台,李小红(化名)与心理专家进行了视频连线。经过专家的多次心理疏导后,李小红(化名)心中郁结解开,与父亲重归于好。

“阳光在线”板块可以根据专家列出的常见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还能在“心理测评”栏目中结合近期个人主观感受描述进行自我测评。同时,家长也可以通过收看心理健康微课,学习青少年抑郁、孩子情绪信号的认识与应对,以及如何帮助青少年摆脱网络沉迷等知识。

除了通过应用与仙居县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专家团队线上聊天,留守儿童也可通过应用线上预约、线下咨询。

仙居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仙居县文明办供图

“留守儿童容易出现内向敏感、自卑暴躁、沉迷网络等问题,我们对需要心理辅导的留守儿童进行服务。”仙居红十字心理救援队队长、仙居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主任李佳凝说,“我们半个月会进行一次主题服务,也会有留守儿童定期到中心来。截至目前,我们已为50多人次留守儿童提供了辅导咨询服务。”

针对“阳光在线”板块的升级工作,崔笑燕表示,后续将对阳光在线的线上服务进行完善,组织专业心理咨询师和志愿者,线上提供心理健康辅导和咨询服务。

“我的愿望是能够收到洋娃娃和牛奶”“我的愿望是能有一套素描工具”“我身高165cm,希望能有一套夏季运动服”……在东篱之家的“微心愿”板块里,留守儿童一旦发布微心愿信息,299支服务团队的成员在上面进行认领,形成“发布—认领—反馈”工作闭环,实现线上线下精准服务。

据统计,截至目前,服务团队已帮助留守儿童完成微心愿共547个。

“以前我们去学校,给孩子们送书包送文化课,但是我们不知道这些是不是孩子需要的。”崔笑燕说,“现在‘东篱之家’搭建了供需平台,我们可以根据孩子们发布的微心愿,进行精准服务。”

此外,为健全留守儿童联合关爱机制,近年来,仙居县积极构建由法治力量、德治力量、行业力量组成的“三力联动”帮扶库。其中,“法治力量”包括片区民警、巡回法庭法官、律师等,主要提供权益维权等服务;“德治力量”包括社工、志愿者、村干部、网格员等,主要提供学业辅导、心理疏导等服务;“行业力量”包括教育、民政、妇联等13个部门工作人员,主要提供物质救助、安全教育等服务。

仙居县积极构建“三力联动”帮扶库。仙居县文明办供图

通过整合网格微帮扶、部门共帮扶、社会齐帮扶三方资源力量,仙居县实现留守儿童关爱守护3分钟分流入库、5分钟明责到人、1小时快速组团,确保帮扶服务“零拖延”“零距离”。

据统计,截至2022年11月底,“三力联动”帮扶库已包括624名网格员、41名律师、27名片区检察官、332名片区民警、1200多名志愿者,已为2958名留守儿童提供过5205次帮扶。

仙居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吴凯表示,仙居将继续拓展应用功能,聚焦学校周边托管乱象,待教育部门上线课后托管相关应用后,进行应用链接,方便家长通过应用实时了解孩子托管情况。同时,优化赋码机制,根据使用情况,迭代完善转码规则,推动问题分类更科学、处置举措更精准。此外,还将不断拓宽服务对象,持续迭代德育智护机制模式,从留守儿童向困境儿童、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其他未成年人群体拓展,让应用发挥更大功效,守护更多孩子健康成长。

(责编:方彭依梦、康梦琦)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