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向“新”而行 以“质”致远

安徽向前丨“焕新”归来的镜湖

人民网记者 汪瑞华
2025年04月15日13:54 |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小字号

从芜湖高铁站下车,换乘轻轨,三站地的功夫,便可来到鸠兹广场枢纽站。

这里位于安徽芜湖的市中心,在闹市的高楼间,安卧着一潭湖水。当地市民说,这是芜湖人的“母亲湖”——镜湖。

镜湖,古称陶塘,由南宋著名爱国词人、状元张孝祥“捐田百亩,汇而成湖”。因其水清可鉴,形似圆镜,名曰“镜湖”。

在水质提升项目施工之前,闹中取静的镜湖。芜湖市文化和旅游局供图

在水质提升项目施工之前,闹中取静的镜湖。芜湖市文化和旅游局供图

镜湖美,美就美在镜湖水。对于芜湖来说,镜湖就是“城市之眼”。

今年1月15日,镜湖水质提升项目正式启动,这也意味着一场镜湖治理攻坚战应声打响。

缘何要启动镜湖的水质提升项目?

作为项目负责人,芜湖市镜湖区住建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局水环境科科员陈李兵给出了答案,“上次湖底清淤还要追溯到1999年,如今26年过去,湖底淤泥沉积较厚,最深处达到2米左右,加上水生植物缺乏,水生态不完善,连续出现高温天,就会导致水质不稳定。”

在接手镜湖水质提升项目的第一天起,陈李兵和同事们便下定决心:一定要让镜湖重新“美”起来。

正在实施清淤作业的镜湖。陈剑摄

正在实施清淤作业的镜湖。陈剑摄

在陈李兵看来,镜湖水质提升需要系统思维,方方面面都得考虑周全:对于底泥,要全面清淤,不仅要清得快,还要清得净;对于水体,要补种水生植物,投放水生动物,增加自净能力;对于湖岸,要结合“海绵城市”理念,重新设计布局,增加景观效果……

镜湖虽浅,但治理好却要下足深功夫。

“底泥清淤,是镜湖治理的关键。”陈李兵说,排水结束后,紧接着就是湖底清淤,17万平方米的镜湖,累计清出淤泥12万立方米,相当于把整个镜湖水域的淤泥层整体削低了1米多。

这么多的淤泥如何处理?

针对湖体淤泥含水量高的情形,施工人员采用“原位固化”的方式,清淤过程中,在完成湖水抽排后,将淤泥集中至泥浆池,然后泵到排水固结一体化设备,压制成型。

“如同古法榨油一般,被挤压成4公分厚度的泥饼,再外运至弃土场统一处理。”陈李兵形象比喻道,这样一来不仅方便清运,还减少了对城市卫生环境的影响。

“和过去清淤相比,这次采用的是干式清淤法,简单来说,就是先把湖水排干,然后进行清淤作业。”陈李兵告诉记者,这样的好处,在于能够把底泥清得更彻底。

全面清淤过后的镜湖。人民网记者 汪瑞华摄

全面清淤过后的镜湖。人民网记者 汪瑞华摄

眼下,经过数月排水、清淤之后,镜湖已经开始补水。汩汩清流,正从4公里之外的青弋江,经袁泽桥泵站缓缓而来。

陈李兵告诉记者,“4月10日启动泵站,边调试边补水,前两天的一场雨,已经把湖底浸透,出不了几天,就能看到湖面波光粼粼,20多天后,镜湖归来!”

镜湖之变,不仅折射出城市面貌之变,更折射出水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已深入人心。

一湖清水,给城市带来了灵气,给市民带来了幸福,这是镜湖水质提升项目的初衷,也是芜湖人水和谐共生的印记。假以时日,湖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镜湖,将得以重现。

(责编:孙鹏、康梦琦)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