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結束了,愛心仍在繼續
杭州援川教師在“善地”德格留下善舉

高志偉(左)和支教隊友在三郎擁措家了解情況。
“沒想到,一次不算長的支教,讓我在千裡之外的四川多了一個藏族女兒。”11月7日,高志偉對記者感慨。
高志偉今年52歲,是杭州市富陽區職業教育中心的一位老師。今年九月,他作為援川教師來到四川省甘孜州德格縣,進行為期一個月的教育幫扶。一次偶然的經歷,讓他跟德格縣一個叫三郎擁措的藏族女學生結下了不解之緣。
去面館吃飯,一名瘦弱的女服務員引起了杭州支教老師的注意
德格縣是杭州富陽區的對口支援地區,地處康巴藏區,平均海拔四千多米,當地群眾以藏族為主。9月12日中午,高志偉和幾個一起支教的同事到住處附近一家小面館吃午飯。吃飯間,他注意到有個女服務員看起來年紀特別小,長得也比較瘦弱,就主動與她攀談了起來。
女服務員叫三郎擁措,今年18歲,是德格縣本地人,就讀於綿陽北川羌族自治縣七一職業中學,家裡收入比較單一,主要靠父親在縣裡一家台球館打工維持。為了多賺點生活費,減輕家裡的負擔,三郎擁措在面館裡打起了工。“孩子很懂事很有禮貌,普通話也說得非常流利。”三郎擁措柔弱的身影觸動了同樣有個女兒的高志偉的內心。他加了她的微信,並決定有空去她家裡了解情況。
10月5日,高志偉買了水果,叫上了兩位一起支教的隊友,頂著烈日步行前往三郎擁措所在的更慶鎮更慶村。這是一個依山而建的村子,一路有不少難走的山路和陡坡。三人忍著高原反應帶來的不適,按照導航的方向進了村子。“老師,在這邊!”看到高志偉的身影,早就在家門口等候的三郎擁措急忙順著陡坡跑下來迎接他們。
走進三郎擁措的家裡,不足三十平方米的平房內,隻有一個小客廳和一個睡覺的小隔間。高志偉坐的長椅,就是三郎擁措平時睡覺用的床。客廳裡已經早早地擺好了酥油茶、酸奶和人參果。事后,高志偉從當地教育局的同事那裡得知,這三樣東西,隻有藏族同胞在招待最尊貴的客人時才會全部擺出來。
兩個小時的時間,高志偉詳細地了解了三郎擁措的家庭情況,也越來越欣賞這個堅強懂事的孩子。他下定決心,要幫助她擁有一個美好的未來,並通過微信向三郎擁措轉出了2000元生活費。
每月資助2000元,“高老爸”邀請藏族女兒明年來杭看亞運
次日,在外工作的三郎擁措父親特意趕到高志偉的住處,向他獻上了潔白的哈達。高志偉告訴三郎擁措的父親,未來兩年自己將每月資助三郎擁措2000元生活費。這更讓三郎擁措一家感激萬分。
事實上,作為一名普通教師,高志偉自己的收入並不高。但作出這個決定,家裡人都非常支持,“在我家人眼中,三郎擁措就像一個新認下的親人。我們還邀請她明年亞運會期間到杭州‘走親戚’。”
眼下,高志偉已經結束支教,返回杭州。在他回來前,又特意幫助三郎擁措完成了一個心願——看望她年邁體弱的外婆。三郎擁措的外婆住在200公裡以外的阿須草原。因為路程遠,她已經很久沒有見到外婆。在支教結束前一天,高志偉緊急聯系了的士公司,來回七個小時,幫助孩子圓了上大學之前看看外婆的心願。臨行前一夜,他又再次與三郎擁措及其家長面談,叮囑孩子好好學習,將來好好回報家鄉與親人。
三郎擁措告訴記者,接下來自己將在綿陽職業技術學院計算機系學習,並會在廣東實習一段時間,“我一定會好好學習,不辜負高老爸的期待。希望將來能夠出去多闖一闖,看看外面的世界。”
“德格縣的名字翻譯成漢語就是‘善地’,能在這塊善地留下一個善舉,我感到非常高興。”高志偉表示,盡管德格縣已經於去年脫貧摘帽,但當地的教育觀念、就業環境仍然有較大改善空間,“德格縣的未來,培養下一代是關鍵。我希望能夠通過這次短暫的支教和小小的善舉,為幫助德格縣實現精神層面的‘共同富裕’貢獻一點力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