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減法盤活低效用地 做加法促進產業升級
提容增效 為發展拓寬空間
圖①:順德萬洋眾創城內入駐企業的生產車間。 |
工業是實體經濟的主要載體,土地是工業發展的基本要素。“十四五”規劃提出,推動工業用地提容增效,推廣新型產業用地模式。在廣東佛山、浙江台州和江蘇昆山等地,改造村級工業園、推動產業鏈招商、建設工業孵化器等方式,有效提高了存量工業用地的開發利用效率,為產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拓寬了空間。
——編 者
廣東佛山順德區加快村級工業園改造
低效地釋放高產能
人民日報記者 劉泰山
每天上班,路過一片工業大樓,賴珠興總要多望幾眼:“辛苦幾年,破舊廠房終於成了高樓大廈。”
賴珠興是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龍江鎮仙塘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回憶起幾年前村裡的光景,他頗為感慨。
當年,村級工業園蜂擁而上,“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為順德工業化起步奠定了基礎,但帶來了形態破舊、產能落后、安全隱患集中、土地利用率低等“后遺症”。全區土地開發率逼近50%,382個村級工業園1.9萬家企業佔據全區已投產工業用地面積七成多,僅貢獻27%的產值和4.3%的稅收。一些優質企業想投產擴張卻“無地可用”,被迫外遷。
為此,順德加快推進改造,改變粗放模式,推動集約發展。2018年,當地更是狠下決心,把村級工業園升級改造列為“頭號工程”,舉全區之力,解開土地資源不足、開發效率不高、發展空間受限症結。
就在這個時候,賴珠興成為仙塘村黨委書記。兩年多時間裡,他帶領村“兩委”班子成員,摸底、談判、算賬,最終各方達成共識,拆掉污染低效舊園區,建起萬洋眾創城,成為全區“村改”示范。他告訴記者:“產業園改造升級,佔地少,效益高,村民分紅翻了幾倍,經濟糾紛少了很多。”
“企業優存劣汰,土地連片集約,讓低效用地釋放高產能量,為高端產業項目預留空間。”佛山市自然資源局順德分局負責人說,“村改”除了確保騰出的工業用地不再被產能落后企業蠶食,還騰出部分空間用於復墾復綠、服務配套、集體資產提留等,幫助農村集體資產增長84.4%,推動城市、園區、村居協調發展。
數據顯示,3年來,全區累計啟動510個“村改”項目,釋放11.2萬畝發展空間。同時,10個鎮街利用整合出來的空間,高水平規劃建設20個產業集聚區和30個現代主題產業園,一改以往“城不城村不村”窘態。其中,大良紅崗科技城、龍江數字產業城、北滘機器人產業城和臨港經濟區等產業平台初具雛形,正構建以智能制造和高端裝備為主導、新興產業為引領、特色產業為支點的產業體系。
“順德不缺產業,就缺空間。空間是產業發展基礎,有空間才有未來。”佛山市委常委、順德區委書記劉智勇說。
如今,順德產業空間連片、集聚度提升,存量土地迸發強大市場活力。3年來,全區引進435個超億元項目、總投資4177億元,40個超10億元項目。
浙江台州椒江區補足工業園區產業短板
產業鏈提升價值鏈
人民日報記者 方敏
碧水環繞、綠樹蔥蘢,走進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區的飛躍科創園,清新優美的環境讓人眼前一亮。
“這裡的工業產出也值得稱道。”椒江區下陳街道經濟建設服務中心主任黃輝介紹,在這片303畝的土地上,已聚集了裝備制造、節能環保、電子商務等企業約170家,其中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5家、省級科技型企業10家。
而在6年前,這裡還是一片隻有一層樓高的老廠房,設備簡陋、配套也不足,租住企業不到10家,且多是縫制產業相關企業。
2013年,浙江省委提出騰籠換鳥、機器換人、空間換地等舉措。通過多方調研,椒江區決定建設飛躍科創園,圍繞當時產業鏈存在的短板,開展產業鏈招商。
想法既定,如何落實?區裡成立飛躍科創園領導小組,召集16個部門及轄區街道、飛躍集團相關負責人、縫制企業代表等召開專題協調會。
“能否引進一些開發生產智能吊挂系統的企業?如果這一產業鏈短板補上了,對我們縫制企業將大有好處……”協調會上,縫制企業代表紛紛提出建議。
針對企業需求,飛躍科創園領導小組在招商之初就更具針對性。為吸引企業落戶,科創園除了設立產業發展基金外,還設立企業服務中心辦事大廳,從資金扶持、簡化辦事流程、提升辦事效率等方面,優化園區營商環境。
很快,能有效補足本地縫制產業鏈條的浙江衣拿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落戶。自從科創園的新廠房陸續啟用后,浙江衣拿的業績也突飛猛進。記者到企業探訪時,負責人褚如昶笑道:“經過幾年的發展,我們在吊挂系統行業已經小有名氣,2020年實現銷售產值2.78億元。”不僅自身獲得了發展,企業的智能吊挂系統也成為椒江縫制配套產業走向智能化加工的重要一環。
“‘騰籠’之后,我們按照高標准開發、高門檻引進、高水平管理的要求,面向全國招商引智。”飛躍科創園企業服務中心主任羅堅說,“當前,區裡已啟動產業鏈集成改革,形成改革需求任務清單,明確分工、落實責任﹔聚焦產業鏈高端,加快發展節能電機、芯片、控制系統,推動‘產業大腦+未來工廠’建設取得積極進展。”
飛躍科創園工業用地騰籠換鳥的做法,是椒江區推進轉型升級的一個縮影。據統計,全區已完成9個老舊工業園改造,實現平均容積率、畝均產值、畝均稅收翻番。
江蘇昆山高新區加大服務初創型企業力度
老廠區轉型孵化器
人民日報記者 王偉健
“這裡曾是昆山啟發電器制造有限公司的老廠區,過去有大量小企業、小作坊擁擠在狹窄的車間裡,不僅污染嚴重,安全隱患也很大。”走進江蘇省昆山市新一代通信技術產業園,昆山高新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周建告訴記者。
2016年以來,昆山高新區啟動針對低效、落后產能的改造升級工作,推動節約集約發展。在這一背景下,小企業、小作坊先后被清退出去,這片老廠房走上了轉型之路。
淘汰落后產能后,老廠房如何煥發新生?昆山高新區把落腳點放在了孵化器建設上。2017年,昆山高新集團正式進駐后,改造了老廠房,並決定在這裡建設一個集商務辦公、研發生產、生活配套等一站式服務於一體的現代化通信技術產業園。
“我們對通信技術領域涉及不多,要從零起步建設一個現代化通信技術產業園,僅靠一己之力很難做到。”周建說。為此,公司將目光投向了4公裡外、居行業領先地位的昆山睿翔訊通通信技術有限公司。
2018年6月,昆山高新集團與睿翔公司共同成立昆山億趣信息技術研究院。“我們通過推動初創型企業進入孵化器,為企業爭取場所、資金等政策扶持,幫助企業順利度過初創期。”周建說。
截至目前,已有14家科技企業入駐產業園。然而,快速發展之下,產業園也遇到了新的發展瓶頸:企業不斷成長,產業園的發展空間已近飽和。
如何突破這一限制?周建告訴記者,在孵化服務企業過程中,產業園在人才、專利、科技型企業認定、畝均稅收等方面給企業制定了指標,對於指標不達標、考核排名靠后的企業,將給予清退,通過末位淘汰制盤活產業園的發展空間。
除了嚴格“進出機制”外,昆山高新集團還持續優化產業布局。周建表示,對於一些成長較快的企業,如果現有廠房、辦公場地難以滿足發展需求,可以向外部“借”空間。“比如,企業做大做強后,作為‘大腦’的研發部門繼續留在產業園內,而生產、銷售等部門可以轉移到外部去。”
如今,在持續不斷的孵化服務下,昆山新一代通信技術產業園的產業“含金量”不斷提升。雖然佔地不到10畝,但年產值已接近10億元,產值年均增幅60%。3年來,產業園累計納稅近5700萬元。
數據顯示,近年來,昆山高新區盤活低效用地1200畝,借助區域內的40多個各類孵化器平台,孵化科技企業2000余家。
《 人民日報 》( 2021年11月29日 11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