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台州和合文化:一部寫不完的大書

元萌
2022年11月24日10:57 | 來源:台州日報
小字號

寒山子隱居地——天台寒石山。楊輝攝

寒山與拾得並稱“和合二聖”,時至今日仍是中華和合文化的象征。楊輝攝

距今1200多年前,在台州天台的寒石山裡住著一位特別的詩人。他杖藜行歌,醒時作詩,走出了一條屬於自己、屬於台州的和合之路。

這名詩人就是在天台隱居了70多年的寒山子,他與國清寺僧拾得並稱“和合二聖”,時至今日仍是中華和合文化的象征,天台山也被視作中華和合文化聖地。

與寧波余姚陽明文化、衢州南孔文化合稱為浙江三大文化的台州和合文化,既是中華和合文化的鮮活樣本,也是當代台州城市精神的文化源泉。

和合的源流如何演進,歷史的注腳又會將我們引向何處?隻需要翻開和合這部穿越古今的大書。

夏商周三代,先民在台州繁衍生息,當時此地主要是越人的聚集地﹔秦漢之際,越人不斷外遷,中原移民開始流入。從那時起,多元文化的交融重鑄,成了千百年來台州文化的主旋律。

到了明清時期,以儒釋道三教圓融為精神內核,寒山、拾得“和合二聖”為民俗信仰象征,宗族聚合為儒學民間化實踐方式的台州和合文化逐漸形成。在中華和合文化的歷史長河中,台州和合文化是精髓所在。

和合文化雖然是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提出的概念,但實際上,中華民族講究和合,由來已久。“和”“合”二字早在甲骨文、金文上已單獨出現,“和”指音聲相和,“合”指上下唇相合。殷周時期,“和”與“合”表達的都是單一概念。

第一次對和合文化作系統性理論闡述的是西周末期思想家史伯,他以五行和合為理論基礎,不僅界定了“和”的概念,而且提出了“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的觀點,稱得上是中華和合文化的奠基者。

春秋時期,“和”“合”從單一概念發展到“和合”連用,諸子百家的闡述起到了促進作用,和合的內涵不斷加深,適用范圍也逐漸擴大。

“和”“合”連用,初見於《國語·鄭語》。“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於百姓者也。”意思是說,商契把“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種道德規范加以融合施行,使百姓能夠安身立命。

先秦諸子百家秉承各自立場,孔子執禮、荀子以法、孟子秉仁,初步形成了和合觀,而遠離中原的天台地區踐行和合,將和合文化上升到了儒釋道合一的高度。

三國吳時,天台山儒釋道三教並現,而魏晉南北朝時期,是天台山第一個三教融會的歷史時期。

儒釋道三教不僅在天台並存,更在此地和合共生。以天台宗為代表的佛教和合思想、以南宗為代表的道教和合思想、以理學為代表的儒家和合思想,三者互鑒互融,共同構成了天台和合文化的有機整體。

東晉孫綽的《游天台山賦》可視作天台和合文化的開篇之作,“天台山者,蓋山岳之神秀者也。涉海則有方丈、蓬萊,登陸則有四明、天台。皆玄聖之所游化,靈仙之所窟宅”,文中生動呈現了天台佛道並存的文化格局。

陳、隋之際,高僧智顗入天台山創立了法華宗,亦名天台宗。天台宗的核心,就是和合。

智顗運用圓融之法,和合南北,會融三教,主張“世法皆佛法”,將儒道二教作為方便法門納入天台佛學之中。自此之后,以儒治世、以道治身、以佛治心,逐漸成為中國士大夫的共識。

隋唐時期,是天台山儒釋道三教和合的鼎盛時期。司馬承禎隱居天台桐柏山40多年,開創了道教天台仙派。

直至宋代,張伯端順應時代思潮,首倡以道教“性命雙修”理論會通三教,得出了“教雖分三,道乃歸一”的結論,將儒家的“心”、佛家的“性”與道家的“道”相統一,集中體現了道教南宗的和合思想。

台州儒學中,最能反映和合思想的是晚清學者王棻的著作《台學統》。它既包含了漢學的訓詁、詞章,也涵蓋了宋學的性理,體現了“不立門戶、漢宋兼融”的台學特色,也集中反映了當時的儒家和合思想。

和合縱向貫穿於中國文化發展的全過程,也橫攝於各家各派的思想文化之中,成為了中國思想文化中極富生命力的精髓所在。而神山秀水、三教圓融的天台山,為和合文化提供了廣闊的天地。

台州當地,常常能見到一幅“和合二仙”圖,圖中一人手持荷花相送,一人手捧圓盒相迎,形象憨態可掬。荷與盒又與“和合”同音,后人就常以荷花和圓盒來寓意和合美滿。

歷史上的寒山子,樺皮為冠,布裘破敝,木屐履地,拄著一根藜杖,在天台山的廣闊天地間隱居為生。人們或許很難將歷史上這樣的苦行僧,與后世民俗文化中的和善可親的形象聯系在一起。

寒山其人,生卒年月、出生地均不詳,因隱居天台寒石山而自號寒山。台州是寒山的第二故鄉,相傳他約30歲時入天台,隱居70多年,逾百歲過世。縱觀寒山子的一生,由儒入道,又由道入佛,堪稱和合文化的一個范例。

寒山子一生創作約600首詩歌,流傳至今的隻有300余首。他的詩作大多不拘格律,傳達的是身心和合、天人和合、人際和合的獨特意境。

隱居在“下危須策杖,上險捉藤攀”的寒岩山,寒山子過著與世隔絕、物我和合的日子。平日裡獨自棲居寒石洞中,“養命餐山果”,與身旁的山水對話,在岩石樹干上寫詩,生活雖然清苦,但也充滿了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樂趣。

寒山在獨居期間,經常去國清寺問道、問禪,結識了拾得、豐干等人,在與他們的交往過程中,接受了佛禪思想,詩作深得禪宗三昧。他認為眾生都有佛性,寫詩指點世人,“佛說元平等,總有真如性。但自審思量,不用閑爭競”。

寒山與拾得親如兄弟,他們一個是浪子,一個是棄兒,兩人非親非故,萍水相逢,卻能以誠相待,患難與共。寒山“時訪豐干道,仍來看拾公”,拾得也曾作詩表達二人情誼,“兩人心相似,誰能徇俗情”。

寒山常被國清寺的僧人笑作痴人,但他毫不在乎,反倒寫詩一首:“時人見寒山,各謂是風顛。貌不起人目,身唯布裘纏。我語他不會,他語我不言。為報往來者,可來向寒山。”

曾在科場失利,遭受親人冷落,背井離鄉的寒山,在天台山隱居的70多年時光中,最終達到了身心和合。雍正十一年(1733),雍正敕封寒山子為“妙覺普度和聖寒山大士”,拾得為“圓覺慈度合聖拾得大士”,“和合二聖”也成為了民間信仰與民間崇拜的象征。

近年來,台州致力於和合文化基因解碼及文化標識建設工作,充分挖掘遍及城鄉的和合文化元素,將和合文化基因串珠成鏈,讓歷史的脈絡熠熠生輝。

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最富生命力的文化內核與因子,就藏在和合這部寫不完的大書之中。天台山作為和合文化的三大源頭之一,也蘊含著文化生生不息、歷久彌新的密碼。

唐代天台宗東傳日本,兩宋時期寒山詩東傳日本,元明清時期濟公文化東傳日本、東南亞地區,形成了天台山和合文化的三座高峰,源自於天台山的和合文化,也走出國門,驚艷了世界。

如今,台州在和合文化基因的提煉中,將和合文化分為和合之源、和合之義、和合之用、和合之路、和合之智、和合之美六大部分。其中的和合之源,薈萃了寒岩明岩、桃源坑、桐柏山、國清寺、赤城山、華頂山、濟公故居等和合文化地標,每一個地標的背后,都是歷史,都有故事。

如果說天台山是儒釋道三教和合共生地,華頂山則是和合高峰,那麼赤城山便是天台和合第一山。孫綽賦有“赤城霞起而建標”,從茅盈、魏夫人煉丹,曇猷在此地造寺,王羲之來訪,赤城山稱得上是天台三教共榮之地標。

在天台,劉阮遇仙的傳說流傳至今,講述的是家人和合的經典故事。相傳東漢時期,來自剡縣的劉晨和阮肇,到天台山採藥迷了路,在桃源坑遇到了仙女后結為夫妻。但思鄉心切的他們,待了10天就要求還鄉,沒想到怎麼也找不到家了。劉阮遇仙地,位於今白鶴鎮桃源景區。

實現自我與道德合一、個人與社會和諧,活佛濟公也是天台山儒釋道三教和合的代表人物。置身於如今的濟公故居,聆聽流傳了800多年的濟公傳說,似乎還能感悟到濟公當年扶危濟困、彰善懲惡的和合精神。

從和合之源到和合之用,和合這篇文章,大有可為。

隨著和合文化基因解碼工程的開展,到2023年,天台將形成關於和合文化較為成熟的研究、保護、傳承與創新轉化模式,與城市建設、文化旅游、文創產業等深度融合,實現歷史的華麗轉身。

(責編:葉賓得、王麗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