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碎布上的浮雕藝術

嘉興桐鄉小村迎來“拼布與堆繡藝術”衍生工作坊作品展

宋彬彬、沈愈、沈婷、徐雪英
2023年08月27日20:53 | 來源:潮新聞
小字號

  幾塊碎布片經過裁剪,再按順序粘貼、堆疊,針線上下牽引翻飛……在縷縷絲線交錯間,馬鳴美景、高杆船技竟變成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布藝堆繡精美藝術品。

  8月27日上午,“非遺助力共富、藝術傳承文明”浙江外國語學院“拼布與堆繡藝術”衍生工作坊作品展在嘉興桐鄉洲泉鎮馬鳴村馬鳴驛舉行,現場展出的余幅拼布與堆繡藝術衍生品,讓人近距離感受到藝術與傳統文化的碰撞,活動也吸引到專家學者、高校師生、美術協會與文化企業負責人以及眾多市民前來參觀。

活動現場。桐鄉市委宣傳部供圖

  此次“拼布與堆繡藝術”衍生工作坊作品展由浙江外國語學院民藝社及其衍生工作坊團隊成員共同策劃,作品分成“水映洲泉”“浙外風採”“民藝創生”等三個板塊,共計159幅“拼布與堆繡藝術”作品。這些作品均為KT板上以“拼布與堆繡藝術”這一創新形式完成,也是浙江外國語學院美術·文化創意研究所近五年開展優秀傳統文化“守正創新”實踐的成果。

作品均為KT板上以“拼布與堆繡藝術”這一創新形式完成。桐鄉市委宣傳部供圖

  這已不是馬鳴村第一次辦藝術展,在2023年6月,這裡就成功舉辦了2023年浙江省“蠶·絲”文化剪紙藝術展。小村的魅力何在?

  “我們將桐鄉積厚流光的運河水鄉文化、蠶絲文化與‘拼布與堆繡藝術’深度融合,在馬鳴村開啟對洲泉本土運河文化根脈的追尋,恰逢其時,要努力把馬鳴村打造成為洲泉運河特色水鄉非遺文化的‘重要窗口’。”洲泉鎮有關負責人說,洲泉鎮作為文化名鎮,孕育了高杆船技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二十四節氣明珠之一的清明蠶花水會譽滿江南。而馬鳴村更是大運河支流長虹大溪上的重要文化節點,2022年還建成了浙北首條美麗鄉村水上精品線。自古以來,水文化與蠶桑文化在這裡交相輝映,如今,自然風光、人文藝術、強村富民在這裡三線融合,奏響了一曲生動的“水映洲泉”樂章。

活動現場。桐鄉市委宣傳部供圖

  浙江外國語學院校長、黨委副書記張環宙表示,在“千萬工程”實施20周年之際,找准文化、共富、鄉村等結合點,以“非遺助力共富、藝術傳遞文明”為主題,在洲泉鎮舉辦此次展覽,既是對中華傳統手工藝的致敬,也對非遺文化的珍視和創造性傳承,更是開展優秀傳統文化“守正創新”實踐的成果展示。接下來,學校將進一步發揮特色優勢,做強校地合作的平台,共同做深攜手發展的大文章,書寫風雅桐鄉建設的新篇章。

  “我們希望借助這個項目,傳承並創新非遺文化,同時助力鄉村共同富裕。”在活動現場,“非遺促共富”洲泉項目負責人沈愈說,她是土生土長的桐鄉人,同時擔任浙江外國語學院民藝社社長,她將自己從小的所見所聞融於拼布與堆繡藝術,和團隊成員共同創作出具有洲泉特色的《高杆船技》作品。她還介紹,布藝堆繡講究“材料美、形式美、色彩美”,剪貼的邊線明朗整潔,既富有木刻版畫的刀木特點又有工筆國畫的神韻。一幅作品,從選材、描圖、制作到組裝成型,要經過上百道工序,一幅完整的作品要近一個月甚至好幾個月的時間才能完成。

  活動中,優坦家居被授牌為浙江外國語學院國際化實踐基地,洲泉鎮中心小學被授牌為浙江外國語學院藝術學院藝術實踐基地,馬鳴村被授牌為浙江外國語學院美術·文化創意研究所美術“學研產”研究實踐基地,馬鳴驛被授牌為“拼布與堆繡藝術”工作坊,洲泉鎮某文旅公司與浙江外國語學院美術·文化創意研究所簽訂了“非遺促共富”文創合作意向書。此外,浙江外國語學院民藝社“非遺促共富”洲泉項目正式啟動,相關人員向洲泉鎮捐贈了具有當地特色的堆繡和拼布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活動現場,歷時兩年多創作的《京杭大運河(桐鄉段)長卷》首次公開亮相。該畫作長44.32米,代表大運河桐鄉段全長44.32公裡。

(責編:孫鵬、王麗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