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鐘,“圈”出文韻書香
2023年杭州新增537個“15分鐘品質文化生活圈”

打開微信小程序,搜索“浙裡文化圈”可以發現,杭州橋西社區居民的15分鐘步行圈內,有大運河紫檀博物館、浙江省非遺文獻館、運河書房、笛友之家、大運河數字文獻館等公共文化生活空間,集齊博物館、書房、驛站與景區﹔蕭山振寧社區居民的15分鐘步行圈能“文”能“舞”,有載家書房、草舍年代展陳館、市民公園、寧聚籃球公園等14處……像這樣的“15分鐘品質文化生活圈”,杭州2023年又新增了537個。
記者從杭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了解到,截至2023年9月,杭州已累計建成1399個“15分鐘品質文化生活圈”,完成率高達127%,2023年又新建31家城市書房、16個文化驛站。公共文化服務延伸進社區(鄉村)的各個角落,構建更具生機活力的文化生活方式,也“圈”出了居民家門口的文韻書香。
“圈”的融合度高 覆蓋面廣
15分鐘,作為一個時間尺度,如今還是衡量社區居民文化獲得感與文化體驗便捷度的標尺。
所謂“15分鐘品質文化生活圈”,是指社區居民15分鐘步行圈內,至少有3個公共文化設施,讓大家能夠便捷地找到城市書房、社區影院、健身廣場等公共文化空間,享受高品質的公共文化服務。
以杭州市拱墅區為例,2023年新建了30個“15分鐘品質文化生活圈”、2家城市書房、1家文化驛站,項目覆蓋全區18個街道。其中米市社區將高氏照相機博物館、擁有國家級非遺傳承項目浙派古琴的霞影琴館,以及見証米市巷古今繁華的歷史建筑海粟庵等場館設施連綴成線。
杭州市富陽區累計建成140個“15分鐘品質文化生活圈”,覆蓋各類文體設施1447個(處),龍門書屋、漁山鄉城市書房、少兒圖書館、場口城市書屋、子平書房等城市書房,以及徐玉蘭藝術館、周雄紀念館等鄉村博物館,都是社區居民文化休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個個家門口的“圈”,輻射的范圍看似不大,卻憑借距離近、使用率高、實用性強、體驗多元等特點,“圈”出了杭州公共文化服務的覆蓋面。
杭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相關負責人介紹,“15分鐘品質文化生活圈”致力於讓社區居民的文化生活方式提質升級。根據轄區內居民分布的特點,每一個“圈”均結合區域內文化、旅游、體育等空間(場館)位置進行布設,精心選點、測距、定位﹔它們並非單一功能的空間,而是將閱讀、學習、娛樂、文化、健身等元素都匯聚在一起。
挖掘本地文化基因 釋放“圈”的活力與潛力
近年來,杭州的“15分鐘品質文化生活圈”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整合了公共文化場館、鄉村文化設施以及城市書房、文化驛站等新型文化載體。與此同時,這個“圈”又注重現代化城市人文生態功能,重視地域文化的生命力和傳承性,將社區居民的學習、生活、社交等需求串聯起來。
如何釋放“圈”的活力與潛力?
據介紹,目前各大“圈”注重資源的整合,積極聯合“圈”內的博物館、美術館、體育館等城市地標與知名IP,挖掘本地文化基因,向居民提供現代化、個性化的公共文化服務。同時,各大“圈”還注重培育文化社團、文化骨干,吸納了一批文化志願者。
如杭州市錢塘區河庄街道圍繞“圍墾文化”,打造了圍墾文化展陳館,集中展現圍墾精神﹔桐廬縣荻浦村推出“孝義文化圈”﹔余杭街道永安村以“稻香文化”為品牌,形成具有“稻香”特色的農耕文化生活圈﹔蕭山區將全國首創的“文化管家”服務模式向“15分鐘品質文化生活圈”延伸,為“圈”內居民策劃文化活動、組織文藝培訓、組建群眾文化社團,提供管家式的貼身又貼心的文化服務,已經打造了20余項蕭山特色文化品牌……
相比之下,位於鄉村的“15分鐘品質文化生活圈”仍在加快建設與提升。接下來各地將依托地方特有的非遺演繹、民俗民風等文化活動(現象),加快城市書房、文化驛站在鄉村的落地速度,借助鄉村文化禮堂等場館,實現展陳、沙龍、演藝等文化(文藝)活動常態化。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