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支點”撬動治理“大格局”
寧波:創新提效 共繪鄉村善治新畫卷
走進位於城鄉接合部的寧波市海曙區高橋鎮藕纜橋村,公寓、商鋪、廠房林立,人來車往,熱鬧卻不失秩序。
然而,曾經的藕纜橋村環境差、交通堵、糾紛多,被不少人吐槽“亂”。
蝶變的背后,是海曙從薄弱處、細微處入手,開展零星房屋管理優化工作。“藕纜橋村佔地面積1平方公裡,流動人口最多時有近3.5萬人。人口密度高、商業形態雜,大拆大建不現實。”高橋鎮紀委書記、藕纜橋村聯村干部余偉曙說,通過黨建引領、多元參與、共治共享,逐步破解“誰來管、管什麼、怎麼管”三大難題,以物業“小支點”撬動治理“大格局”。
海曙在藕纜橋村開展基層治理破難的創新實驗,是寧波持續提升鄉村治理能力和水平的生動寫照。
近年來,隨著常住人口不斷增加,城鎮化率持續攀升,基層治理碎片化等難題接踵而至。為祛除固有治理體系中存在的“頑疾”,海曙制定黨建聯建導則,全面激活黨建資源和治理資源,打造“組織全域融合、資源全景亮顯、需求即時感知、問題靶向破解”的村社治理“活地圖”。
2023年4月,海曙錨定群眾需求,對藕纜橋等一批城郊村實施改造優化。區裡專門成立由主要領導牽頭的領導小組,區級部門整理資源清單與試點單位對接,為其賦能。目前,海曙已在高橋、古林、石碶等12個鎮(街道)實施零星房屋管理優化提升工程。經過治理,村庄面貌煥然一新,社會管理有序,村民心裡的“疙瘩”也解開了。
海曙有164個建制村,城中村、城郊村與山區村並存,地域分布廣。如何精准回應群眾訴求,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米”?
海曙探索構建“1+X”黨建聯建體系,即1個鎮街村社黨組織+“X”個機關、企事業單位。針對山區村資源薄弱、設施條件不足的現狀,該區首創區村聯營全域黨建聯建。黨建聯建在鄉村“薄弱處”發揮作用,推動治理重心下移、力量下沉、資源下投,推進鄉村整片建強。
海曙還將新鄉賢作為微網格長、民情聯絡員、矛盾調解師等,納入網格,發揮“柔治理”優勢。到目前為止,海曙已在鄉村構建572個網格、2229個微網格,新組建的139個黨建聯建帶動3320家機關、企事業單位深度參與村社治理。
海曙區14名區政協委員與洞橋鎮20個村社簽約結對,一年多來幫助解決村共富工坊加工品類單一、村民就業技能欠缺等十余個難題,讓網格真正成為“採集社情民意、化解矛盾糾紛、解決民生難題”的前沿陣地。在龍觀、章水等地,群眾就醫不便。海曙組建高山巡回醫療隊,為18個高山村的7300余名群眾提供醫療問診等各類服務,平均一年解決需求1.6萬個。
鄉村治理,需要創新匯智,提升治理效能。海曙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深化“大綜合一體化”行政執法改革。全區有800多項發生頻率高、與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執法事項,賦權給鎮、街道實施,同時用大數據做好“微治理”。
海曙區古林鎮通過開發“智治大腦”,打造數據貫通、智能檢測、高效流轉、可視可感的統一指揮體系,2023年前10個月上報1.6萬余條各類事件信息,處理率100%。“古林流動人口多,社會矛盾易發。”該鎮黨委書記王光陽說,通過數字賦能,全鎮在最前沿處有了發現矛盾問題的“火眼金睛”,有針對性地解決了交叉執法、重復執法、監管缺位等難點痛點,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
鄉村善治,凝聚人心,激發干群建設村庄、發展經濟的動力。海曙區集士港鎮深溪村大力盤活資源,飛鳥騎行公園、南山自然營地等文旅項目相繼落地,村集體經濟年收入超過300萬元,是20年前的26倍,曾經的困難村蝶變為如今的“網紅”村。
激發鄉村治理高效能,繪就鄉村振興新畫卷。近年來,寧波堅持黨建引領,持續推進德治、法治、自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建設,依靠數字賦能,實現鄉村整體智治,推動鄉村治理能力和水平提升。寧波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完善黨建統領治理機制、構建鄉村治理共同體、深化鄉村治理品牌創建推廣,形成全民參與、共治共享的基層治理新格局,進一步提升廣大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