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看浙江能源如何漸顯“綠意”

康夢琦
2024年07月12日09:10 | 來源:人民網-浙江頻道
小字號

過去十年,中國能源變革與綠色低碳轉型取得舉世矚目的成績,浙江見証並參與了這場能源變革。十年間,浙江省內電源裝機從2014年的6484萬千瓦增長至13037萬千瓦﹔外來電實現從2014年919億度到2023年2095億度的躍遷﹔加快建設以特高壓為核心、500千伏為骨干的主網架……

你可以看見,在位於東海之濱的寧波,1000億千瓦時的年用電量為這座工業外貿重鎮提供充足的發展動能,在國際競爭中不落下風﹔在西子湖畔的杭州,99.9999%的供電可靠性,讓“數字經濟第一城”釋放出無與倫比的活力和創新力……浙江此類案例,比比皆是。

漁光互補 繪就發展新圖景

在寧波市象山縣高塘島鄉4516畝的灘涂地裡,60余萬塊太陽能電池板組成的巨型矩陣,正高速運轉著。

“我們所在的這片灘涂地處潮間帶,隨處可見‘潮汐樹’這一獨特的自然景觀。其東臨山西面海,日出日落時,海面霞光碎金,與湛藍色的電池板相映成輝,景色壯麗唯美。”大唐浙江象山長大涂電站技術人員介紹。

浙江象山長大涂電站。人民網 劉欣蔚攝

浙江象山長大涂電站。人民網 劉欣蔚攝

相比獨特的自然景觀,“獨屬”的煩惱更加明顯。“這是國內首個大型灘涂漁光互補光伏電站。項目建設之初,沒有可參考的成功案例,漲潮時一片汪洋,退潮時遍地淤泥,軟土地基施工難度大、打樁效率低,使我們項目推進時遇到重重阻礙。”技術人員眺望著海面回憶道。

為解決這一難題,建設者們創新提出“開水道,搭平台,聚水成湖,改進設備”的施工策略,結合特制運樁船、犁田式運輸船、漂浮式施工步道等特制工器具,一次性解決了46萬噸的光伏組件、鋼管樁等設備物料進場難題,開創國內先例。

該電站的建設是對“光伏+漁業”模式的一次大膽探索。“板上發電、板下漁民勞作”運作模式在不改變灘涂原有的漁業養殖環境下,實現了光伏產業與海洋漁業的和諧共生。該運作模式使灘涂的綜合利用價值得到顯著提高,對海域空間的復合利用還在很大程度上修復了灘涂區域生態,恢復了灘涂生物的多樣性。

如今,漁光互補的壯觀景象以及該工程重要的示范作用,已經使其成為當地特色鮮明的工業、科普旅游基地,幫助當地村民增加就業途徑,助力美麗鄉村建設,通過產業互補實現社會、經濟、生態效益的統一。

漁民勞作圖片。受訪者供圖

漁民在太陽能光伏板下勞作。受訪者供圖

隨著2021年6月正式並網以來,長大涂光伏電站已輸送10億千瓦時清潔能源,相當於節約34萬噸標准煤,減排81萬噸二氧化碳,為浙江省率先實現“雙碳”目標增添強大助力。

匯聚光能 以“智”賦“綠”

在正泰新能海寧“透明工廠”內,一條條自動化生產線有序運轉,一批批太陽能光伏組件順利下線,從海寧發往世界各地……

“我們是正泰憑借在互聯網大數據及信息化技術等方面優勢,傾力打造的高端光伏組件智能制造工廠,也是全球首家‘光伏制造+互聯網’透明工廠。”正泰新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海寧基地總經理劉古岩介紹。

作為智能工廠,“智”在何處?又如何以“智”賦“綠”?

以組件生產流程為例,從最初電池片的串焊、疊焊,到疊層、層壓后的半成品,再到完成接線盒安裝、裝框、固化等流程后的成品,質量檢測貫穿始終。“2018年我們與阿裡雲合作,借助工業大腦AI圖像質檢技術,在行業內首次引入EL瑕疵AI自動檢測,並成功應用到公司的所有基地車間中。”劉古岩介紹,光伏行業中的AI檢測通常可分為外觀AI檢測、EL AI檢測,兩者可以簡單理解為對電池組件的外部、內部缺陷分別進行檢測的技術。

光伏組件正在進行AI質檢。正泰新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供圖

光伏組件正在進行AI質檢。正泰新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供圖

目前,該公司電池在線智能檢測准確率達98%以上。組件端包括串檢、半成品、成品、灌膠、邊框、盒蓋、銘牌等智能檢測工序在內,智能檢驗覆蓋率達92%,准確率直擊99.7%,成為業內為數不多智能檢驗覆蓋率超90%的企業。

“我們通過打造數字化、智能化、本土化產業鏈,促進當地產業升級,獲得很多國際客戶的青睞。”劉古岩介紹,截至目前,該公司光伏產品已經應用於140多個國家,投建的光伏電站也已經跨越五大洲,運行於40多個國家和地區。

能源數據整合 賦能精細化節能降碳

閃動的藍色大屏上,浙江全省能源數據躍然入目。“我們隻需輕點浙江省能源大數據系統,就可以實時採集與分析浙江省全部重點用能企業的用能數據。”浙江省能源大數據中心產品經理嚴家祥介紹,自2021年浙江省能源大數據中心授牌成立以來,該中心已成為目前國際上數據品類最全、時效性最高、數據量最大的省級能源大數據中心。

除了企業用能數據,能源大數據系統還能夠實時採集和在線分析全省煤炭、石油、天然氣、熱能等全品類用能數據,截至2024年5月16日,匯聚數據超795億條,這一數據還在指數級增長,數據量越多,企業用能畫像越精准。

浙江省能源大數據系統。人民網 劉欣蔚攝

浙江省能源大數據系統。人民網 劉欣蔚攝

基於龐大的數據量,浙江省能源大數據中心研發出浙江省雙碳智治平台、節能降碳e本賬、新能源e平台等60余項能源數據產品,通過數字化手段支撐浙江從能耗雙控轉向碳排放雙控。

以“浙江省新能源e平台”為例,“自2024年4月正式上線運行以來,該平台全量接入浙江省風、光、水、生物質能等全品類新能源數據,動態監測全省新能源裝機發電情況,分析全省各品類新能源運行趨勢。”嚴家祥介紹,目前,“新能源e平台”已在浙江省全面推廣,全省11個地市、68個區縣實現新能源數據在線實時監測。

對發電企業而言,平台為發電企業日常運營管理提供了數智指導﹔對管理部門而言,平台為提升能源項目管理效率帶來便利。接下來,“浙江省新能源e平台”還將集成全省新能源項目建設進度統籌管理等功能,服務全省新能源高質量發展。

在浙江,以創新驅動、科技引領發展的案例還有很多,一系列重大技術研發、重大裝備研制、重大工程投運和科創平台應用,正系統推動能源高質量躍升發展。從能源生產到能源消費,再到完整的新能源產業體系,浙江能源發展正經歷一場以綠色低碳為底色的全方位蝶變。

(責編:孫鵬、康夢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