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產相濟,江蘇南通邁向“下一個萬億”
傍海而生,憑海而興,這裡是南通。往事越千年,見証滄桑巨變。
“萬裡昆侖誰鑿破,無邊波浪拍天來。”千年前,北宋王安石佇立狼山之巔,遠眺大海,寫下這首氣勢磅礡的《狼山觀海》。百年前,清末實業家張謇在家鄉南通斥資打造3.3米高混凝土擋浪牆,與海潮奪田,保護圍海墾田區物阜民豐。
40年前,南通被列入我國首批14座沿海開放城市之一,由此開啟了追江趕海的征程。近十年間,南通下轄縣區“七雄競逐”,經濟總量個個超千億,全市總量則連跨7個千億台階。2024年前三季度,南通以6.3%的GDP增速位列全國26座萬億城市第二,發展態勢穩中有進。
邁向“下一個萬億”,南通准備好了嗎?
南通通州灣示范區。人民網記者 王繼亮攝
以港為基推動能級躍升
“嗚……”隨著一聲嘹亮的汽笛聲,巴拿馬籍集裝箱船“OVP ARIES”輪滿載42個重箱,緩緩駛出通州灣呂四起步港區,踏上前往北非紅海的航線。“這條航線與上海國際港務集團合作開通,是南通首條集裝箱遠洋航線。”呂四港經濟開發區綜合執法局副局長李春生說。
坐擁8949平方公裡海域、276公裡海岸線,南通在歷史上曾長期面臨“有海無港”的窘境。1984年5月,南通被列為全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呂四港隨之成為江蘇省最早對外開放的沿海港口之一。
李春生當年參與了呂四起步港區的建設,“6年時間的圍墾開挖、吹沙填海,才有了今天的深水大港。”如今,呂四港江蘇滬通集裝箱碼頭吞吐量超13.3萬標箱,並點對點開通了呂四至洋山、呂四至外高橋“陸改水”業務航線,成為南通對接上海、融入全球的“橋頭堡”。
港口是向海發展的要件。通州灣三夾沙南航道竣工、海門港建成5萬噸級通用碼頭、呂四港獲批新增3個10萬噸級泊位港口岸線……沿著南通臨海公路一路向北,數座深水大港蔚為壯觀。
就全省而言,江蘇雖然港口群落密集,但缺少能與上海洋山港、寧波舟山港媲美的龍頭港口。在邁向深藍的路上,建設新出海口、統籌港口資源成為南通“向海圖強”的必然選擇,也是江蘇海洋強省戰略的重要一環。
2020年,為貫徹實施國務院印發的《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南通市統籌206公裡海岸線上的港口資源,整合洋口港、通州灣、海門港和呂四港組建“大通州灣”。江蘇省委亦明確要把通州灣打造成為江蘇的“新出海口”。
從單打獨斗到握指成拳,大通州灣規劃一張圖,四大港區一體共生、錯位發展。其中,洋口港依托全國最大LNG能源島,定位能源、石化新材料產業﹔呂四港憑借10萬噸級2+2碼頭,錨定現代物流、糧油食品產業﹔海門港緊扣“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理念,發展精品鋼、裝備制造產業﹔通州灣則憑借20萬噸級碼頭、江海聯運的優勢,成為南通出海的“前沿陣地”。
當前,通州灣港區三港池1#-3#碼頭施工任務接近收尾,建成后將成為南通建港以來等級最高的深水碼頭,可同時容納1艘20萬噸級和2艘5萬噸級散貨船靠泊,為江蘇新增一個“海進江、江出海”的便捷通道,進而推動區域深入參與國際競合。
招商工業海門基地一角。人民網 徐晨曦攝
海洋經濟激活藍色引擎
2024年10月,招商工業海門基地建造的第二艘全球最大汽車運輸船“禮諾北極光”號交付出江。“該船頂層甲板上的1500平方米太陽能電池板可將發電機的發電量減少30%-—50%。”基地展廳內,講解員文新宇指著運輸船模型介紹說,2012年,總投資100億元的招商局江蘇船舶海工基地落戶南通海門,“目前在建項目超20個,力爭2024年交付10條船,主營業務收入超100億元。”
以招商局重工為代表,南通集聚了中遠海運、振華重工等370家規上企業,組成了高技術船舶海工產業鏈,成為我國第二大船舶和海工基地。作為南通六大千億產業之一,海工船舶還是該市唯二入選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的產業。
12月11日,我國首座大型浮式天然氣液化裝置“NGUYA FLNG”輪抵達舟山船廠碼頭進行舾裝作業。據了解,該裝置由惠生(南通)重工有限公司建造,船長376米、型寬60米,是目前我國自主建造的最大噸位、最大儲氣量的新型海上浮式天然氣液化裝置。
浮式天然氣液化裝置被稱為船舶海工行業“皇冠上的新明珠”,也是海洋天然氣裝備中最復雜、造價最高、附加值最大的產品,曾一度被國外壟斷。惠生清能南通基地總經理沈建榮介紹,“近年來,企業累計投入數億元研發資金攻克技術難關,積累獲得授權專利158項,目前在手訂單超350億元。”
在世界航運市場下行、全球船舶海工行業萎靡的大背景下,南通船舶海工企業苦修“內功”,走出了一條綠色化、高端化之路,接連攻克多項技術壁壘,在行業復蘇中搶佔先機。南通市船舶工業行業協會數據顯示,2024年以來,當地造船完工量增長40%以上,預計全年總產值突破2000億元。
2023年,南通、泰州、揚州三市簽署船舶海工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發展戰略合作協議,力爭到2025年,船舶與海工裝備佔世界市場份額20%左右。截至2024年10月,江蘇造船完工量佔全國市場份額超過40%、佔世界市場份額近20%,高技術船舶產業規模穩居世界第一,其中大部分產能集中於沿江的南通、泰州、揚州高技術船舶和海工裝備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
“藍色引擎”激活發展動能,海洋經濟高歌猛進。目前,南通市海洋產業生產總值約佔全省1/4,船舶、海工產業規模分別佔全國1/10和1/4,形成了6條集群化協同創新產業鏈,匯聚了200余家涉海高新技術企業,海洋經濟規模位居全國主要沿海城市前列。
11月23日,南通召開海洋強市工作推進會,市長張彤表示要舉全市之力,做大做強海洋經濟,以海強鏈、以海聚能,進一步激發“七虎競南通、十強逐江海”的拼勁干勁,合力建設全省海洋產業高質量發展先行區。
如東漁港附近的風電場。人民網 徐晨曦攝
高質量發展筑牢生態屏障
不久前,南通崇啟大橋東側的長江水域,數頭江豚隨魚群翻騰跳躍,逐浪戲水。有“水中大熊貓”之稱的江豚,再次“霸屏”南通人的朋友圈。
“這在10年前還是稀罕事。如今在長江上,經常能看到江豚、刀鱭等珍稀瀕危生物的身影。”有著30多年漁民生活經歷的“長江環保志願者”費長中說。
從2021年起,長江流域啟動“十年禁捕”。南通提前完成漁民退捕工作,將368位漁民全部納入社保體系。部分漁民主動投身環保志願活動,費長中就是其中一員。近年來,他巡江總裡程已超10萬公裡,清除非法及破損漁網近萬張,清撈長江垃圾700余噸。
南通市攝影家協會副主席彭常青從事攝影30余年,見証了南通濱江從化工圍江到江豚逐浪、從工業“鏽”帶到生態“秀”帶、從“城市傷疤”到“休閑客廳”的蝶變。“這得益於南通市政府始終將生態保護視為發展的重要基石。”彭常青說。
作為萬裡長江奔流入海的最后一道生態屏障,南通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道路。南通市生態環境局局長程煒介紹,當地持續加強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空間管控區域監管,持續推進“生態島”、生態安全緩沖區建設,提升生物多樣性觀測和保護水平,打造沿江沿海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樣板。
在產業轉型升級方面,南通取消了兩個沿江化工園區定位,沿江1公裡化工生產企業實現“清零”,累計關閉化工企業273家,壓減率達58%、全省力度最大,推動459家重點企業“一企一策”綠色化改造,完成兩輪4371家“散亂污”企業整治。2024年1—11月,該市省考以上斷面水質優Ⅲ比例達92.7%。
向海而生的南通,還擁有得天獨厚的優質“風場”。當地結合地域特色和資源稟賦,沿海布局新能源產業。據如東縣發改委副主任張俊介紹,2023年全縣風電上網電量達126.81億千瓦時,約佔全社會用電總量的140%以上,真正實現了綠電淨輸出。
綠電風光無限,“水晶天”成為南通市民生活裡的常客。截至2024年12月,南通全市PM2.5濃度23.6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8.2%,均列全省第一﹔優良天數比率達85.3%,位列全省第二。
潮涌江海正當時。南通市委書記吳新明表示:“將把沿海發展作為邁向‘下一個萬億’的最大增量,加快向海發展步伐,持續做大做強海洋產業,加快成為促進江蘇沿海地區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