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鹽城鹽都:“三生融合”興鄉村

周夢嬌
2025年02月12日10:25 | 來源:人民網-江蘇頻道
小字號

市民游客採摘草莓。鹽都區委宣傳部供圖

市民游客在鹽都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裡採摘高架草莓。鹽城市鹽都區委宣傳部供圖

步入江蘇省鹽城市鹽都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空中草莓”基地,一排排草莓架離地1米到4米不等,每日輪換升降“享受”日光浴。這裡的草莓年產值達2億多元。這是鹽都區以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理念不斷推進鄉村振興的成果之一。

截至目前,該區已連續四年獲得江蘇省鄉村振興實績考核第一等次。數據顯示,當地休閑農業綜合收入達45億元,帶動5萬多人就業﹔累計改善農房2902戶,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正常運行率超95%﹔零差價農藥包裝物回收率達99.5%,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達100%。

興湖社區扣蟹養殖基地裡,扣蟹和早熟蟹爬上了防爬網。人民網 周夢嬌攝

大縱湖鎮興湖社區扣蟹養殖基地,扣蟹和早熟蟹爬上防爬網。人民網 周夢嬌攝

生產發力,富民增收

鹽都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位於潘黃街道新民村。“從鹽城市區開車到我們這裡隻要20分鐘,適合發展都市農業。”新民村黨總支書記董兆付說。

17年前,董兆付帶頭試種了120畝草莓,現在,全村有1200多人從事草莓產業,種植規模增至3500畝,戶均純收入高達15萬元以上,草莓年產值超過2億元。

園區內的智慧物聯網平台上,數字大屏實時顯示著大棚內的溫濕度、二氧化碳濃度、土壤電導率等。“自動巡查機器人代替了人工值守,這是傳統農民不能想象的。”董兆付介紹,較之傳統種植模式,高架無土草莓省工40%、減肥減藥50%、畝均增效30%。每年11月到來年5月,高架草莓棚裡游客絡繹不絕,白雪公主等品種的採摘價可達到每斤上百元。

扣蟹養殖,是鹽都區因地制宜發展的另一項富民產業。來到大縱湖鎮興湖社區扣蟹養殖基地,隻見水面平整開闊,空中白鷺翩躚。塘中的增氧水車、定時打水器排列整齊,塘邊的防爬網上爬滿了扣蟹,養殖戶們正忙著巡塘。

“作為大閘蟹的幼體,嬌嫩的扣蟹對水質要求高,我們社區靠著蟒蛇河,水質好、礦物質豐富,有自然條件的優勢。”興湖社區副書記徐正東說,上世紀90年代,當地兩個自然村引進蟹苗,建成了省內最早養殖扣蟹的基地。30多年后,這裡已經擁有超2000畝蟹塘,有“江蘇扣蟹第一村”之稱。

眼下,當地蟹苗接近長成,等3月份長到硬幣大小的時候,忙碌的水上“春耕”就將開始了。屆時,這些蟹塘畝產值將高達上萬元。據了解,鹽都區現已發展草莓、葡萄、番茄、大閘蟹等特色農業產業,全年休閑農業綜合收入預計突破45億元,帶動5萬多人就業創業。

打包好的農廢品,等待運往專業機構進行無害化處理。人民網 周夢嬌攝

秦南鎮南環村農廢品回收點裡打包好的農藥瓶。人民網 周夢嬌攝

生態提級,鄉村“無廢”

“眼下都在提倡消費品以舊換新,我們這兒的農藥瓶也能‘以舊換新’。”秦南鎮南環村種植大戶紀香龍種了1000多畝地,這次攢下2000來個農藥瓶,運到村裡的農廢品回收點去。

沒多時,鹽城農益惠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員工宋金國就開著一輛小貨車來了。紀香龍忙和他打招呼:“知道你要來,就在這兒等著你了。”

原來,為了打造“無廢鄉村”,鹽都區摸索出了新招數:將農藥零差率配供、廢棄物回收結合起來,由龍頭廠家直售農藥,政府財政給予補貼后,再由企業全量回收農藥廢棄包裝物。

“每到用藥季前,農戶線上採購,我們送貨上門﹔待用藥季過后,我們再到村裡統一回收農藥瓶。”宋金國介紹,農戶把農藥瓶交由他們公司,待公司回收到區收集中心后,農戶才能購買下一批農藥,同時得到銷售額1%的補貼,農戶買農藥省了錢,積極性自然就有了。拿紀香龍來說,他每年可以因此省下2000元左右買農藥的錢。

據了解,鹽都區建立了1個區農藥廢棄物收集中心、16個鎮級回收站和171個村級回收點,2024年全量回收零差率配供農藥的廢棄包裝物44.8萬件,回收率達99.5%。

對農村而言,養殖產業在推動富民的同時往往也會帶來環境的問題。為此,鹽都區積多年之功推動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達到100%,全區6個畜禽糞便集中處理中心常態化運行,實現了全面覆蓋。

走進眾騰家庭農場,這裡配建有510立方米固體糞污處理設施,6立方米液體儲糞池。“我家的羊糞發酵后很受周邊果農歡迎。這不,等天氣一暖,好多果樹又要追肥了。”眾騰家庭農場負責人說,如此一來,化廢為寶,生態更好。

塘橋村排列整齊的小樓房。人民網 周夢嬌攝

尚庄鎮塘橋村排列整齊的小樓房。人民網 周夢嬌攝

生活煥新,幸福加碼

“我們村已經美出了名,特別是千畝葵園,很多網友到了季節就會慕名打卡,高峰期每天客流量能超2000人!”在鹽瀆街道花吉村干部陳慧的指引下,隻見家家住著白牆黛瓦的“小別墅”,戶戶門前竹籬小園裡種著景觀樹,三五村民圍坐嘮嗑,一派和諧鄉村的景象。

為打造“農業+旅游+深加工+產學研”農旅示范區,花吉村近年陸續修建了兩期200余戶新型住宅,垃圾投放點配備了智能發袋機、智能可回收箱,公共停車場、衛生室、健身廣場、文化大院等應有盡有。

陳慧提到的文化大院,還被評為江蘇“最美公共文化空間”。61歲的花吉村民徐國良閑暇時,常來這裡聽戲、跳廣場舞。“大院裡琴棋書畫、淮腔淮調、文藝表演,啥都有!我自己也會哼兩句。”他說。

“村裡還在加裝污水集中處理設備,避免生活污水直排進河。”在陳慧眼中,農村社區的各項配套越來越齊全,老百姓的幸福感也芝麻開花節節高。

從花吉村驅車向東20分鐘,就到了尚庄鎮塘橋村。這裡的民居還保留著裡下河區域青磚灰瓦的建筑風貌。風火牆,花格窗,小巷子鋪上青磚,老壇子、石磨洞裡種著花草。電線杆和牆面彩繪上,老虎鞋、棒冰房、滾鐵環等地方元素點綴其間。

“我們的修繕原則是修舊如舊、建新如舊。這些老物件、舊農具都是村民捐出來的,融入細節裡,既美化了環境,也留住了鄉愁。”塘橋村黨總支書記周克美說,近年來,塘橋村清巷道、整河坡、修綠化、美庭院,建成生態駁岸2.6公裡,河道生態刷坡4500米,污水管網鋪設1800米,老村庄的環境衛生明顯提升。住有所安之余,村裡還在打造“湖畔果園”,以期興有所產。

持續提升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鹽都區近年來累計改善農房2902戶,6個老村庄改造項目全面竣工﹔此外,已實施垃圾分類村(社區)55個,建設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23個,設施正常運行率達95%以上。

鹽都區委書記馬正華表示,將堅持一二三產聯動、產學研互動、育繁推一體化,用工業思維做強農業產業,積極發展鄉村富民產業,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責編:艾宇韜、王麗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