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浙江移動:科技賦能春耕忙

陳珊
2025年03月26日08:48 | 來源:潮新聞
小字號

  春來萬象新,浙江的農田裡到處綠意盎然,尤為讓人振奮的是,隨著5G-A、AI、低空經濟等黑科技的賦能,傳統的春耕正在發生顯著的改變,呈現智能化、自動化的全新景象。

  在嘉興海鹽的農田中,一架植保無人機正在來回飛行噴洒藥劑,工作人員通過遠距離遙感作業,精准地實現著自動灌藥與自動噴洒,通過在工作平台上提前規劃飛行路線,確保噴洒范圍均勻覆蓋所有植株,避免了漏噴重噴現象,項目每年至少節省90%的水和50%農藥,大大提升了作業效率。

植保無人機在工作。浙江移動供圖

植保無人機在工作。浙江移動供圖

  “在人工辨別的基礎上,我們也會同時結合AI算法自動識別虫子種類和數量,識別准確率達到95%以上。”該工作人員表示。虫情數據也成了無人機洒藥劑的處置依據之一,系統通過人工智能分析,作出藥劑噴洒用量和頻次的自動調整。

  此外,系統還能通過吸氣裝置將空氣中的孢子等微小顆粒吸入設備內部,利用高倍光學顯微成像系統拍攝並分析孢子圖像,通過數據傳輸和遠程控制,實現全天候無人值守監測,誤差率控制在5%以內,為農業病害預警和生態保護提供科學依據。

  據了解,浙江移動通過5G、人工智能、大數據、圖像識別等技術手段,助力海鹽當地政府搭建大田四情監測平台,對氣象環境數據、土壤墒情數據、病虫害信息、監控影像、儀器檢驗數據等進行實時採集與分析,有效監測和採集田園中的病虫狀況、作物生長情況、土壤溫度、光照強度等各種作物生長過程中重要的參數,結合閾值報警機制和作物生長模型,為農業生產、氣象災害和病虫害防御提供科學依據。

  在此基礎上,系統還通過接入DeepSeek智能體,將四情監測結果進行自動分析,幫助農戶輸出針對性的病虫害防治措施,並構建農業知識圖譜,集成農技專家經驗與歷史數據,形成覆蓋作物生理、病虫害防治等領域的結構化知識庫,方便農戶進行查詢和農業問診,生成如灌溉量、施肥配比等個性化農事建議。

工作人員在查看數據。浙江移動供圖

工作人員在查看數據。浙江移動供圖

  在寧波寧海縣長街鎮連浦村的田地裡,一種“智能聽診器”遍布各處,浙江移動巧妙運用移動通信技術,建立了無線土壤墒情監測站,部署了綠色病虫害防控系統,並通過大數據分析苗情狀況。同時,還打造了智能泵站遠程自動化設施,以科技力量賦能春耕,助力鄉村振興,推動連浦村農業產量提升近10%,農情監控效率提升5%。

  在金華,義烏義亭鎮紅糖基地的蔗農們正搶抓農時,播種糖蔗,為新一年的蔗糖生產打好基礎。為幫助農戶們提升播種效率,浙江移動工作人員正在對5G物聯網設備進行巡檢,確保實時氣象數據、土壤墒情分析等農業信息精准傳輸,並指導農戶手機端查看相關數據,有了數智化種植系統,蔗農們可以隨時掌握糖蔗生長情況,直接帶來了收入的增長。

  義亭鎮西樓村村民樓老伯家的30畝糖蔗地已完成播種並覆上地膜。近幾日,他翻看著手機端“指尖耕耘”APP上推送的蔗田數據,“天氣情況、田地濕度、土壤成分和苗情都清清楚楚。以前我們都是憑經驗,現在是用數據說話,更加准確可靠,今年收成肯定差不了!”樓老伯笑著說。

  在湖州南潯,浙江移動融合應用了北斗、5G等新技術,綜合配套了大田物聯綜合監測站、小型氣象站、遠程虫情測報站等數字基礎設施,實現了精准施肥、科學施藥、節水灌溉等一體化智能化管理。

傳統的春耕正在發生顯著的改變。浙江移動供圖

傳統的春耕正在發生顯著的改變。浙江移動供圖

  走在“數字大田”四周的道路上,每隔一段距離就能看到不同的物聯網設施。土壤傳感器,實時採集土壤溫度、土壤水分、土壤酸鹼度等關鍵參數,有效管理土壤肥力和健康度,指導和優化施肥配方和施肥作業﹔智能氣象站可以採集空氣溫濕度、光照強度、風速風向、降雨量重要種植空氣環境數據,實時發送到后台系統﹔虫情測報站可以快速准確地獲取基地及周邊區域的虫害情況,系統自動進行虫害預警,同時借助在線專家進行聯合防治。

  可以看到,在科技助力下,浙江的農業生產正在發生全新的變化。浙江移動發揮5G、人工智能、算力網絡以及雲計算等方面的技術優勢,深度參與智慧農業的轉型升級和行業應用,實現農業生產過程全鏈條智能化、數字化,讓新質生產力將引領現代智慧農業發展,為農業插上智能化的翅膀。

(責編:孫鵬、王麗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