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龍泉:以“人才出彩”助力“產業精彩”

在浙江龍泉,一場悄然興起的人才培育變革,為汽車零部件(熱管理)產業的騰飛注入了強勁動力。從打破傳統人才評價體系,到構建“產業出題、車間答題”的創新模式,龍泉探索出了一條“以產聚才、以才興產”的塊狀集群經濟高質量發展新路徑。
破題之思:破解人才供給難題
“這台全自動機器人,是我們用老式沖床改造的。以前要用手伸進去操作,經過改造后,工作效率和產品穩定性大大提升。”近日,在浙江蘭通空調設備有限公司,技術員王元武正在試驗改造的機器人。
王元武隻有中專文憑,但肯學肯干,在汽車零部件(熱管理)企業工作了18年的他,從“門外漢”變成了實用型的產業“土專家”。最讓他自豪的是,與同事一起改造了這台全自動機器人,以小成本推動了企業技改,為企業帶來了好效益。
龍泉汽車零部件(熱管理)產業集群擁有近200家企業,從業人員1.2萬人,技術人員佔比26%。隨著行業加速向新能源汽車熱管理賽道轉型,產業對工程師的需求佔比從8%提升至15%,特色人才供給不足成為制約產業升級的一大瓶頸。
“從配件生產轉向終端配套,研發實力是關鍵。”一位汽車零部件(熱管理)企業負責人坦言,新能源汽車熱管理系統涉及熱泵技術、輕量化設計等前沿領域,亟需既懂生產工藝又具創新能力的復合型人才。為此,龍泉建立“研發—生產—檢測”全鏈條培養機制:與高校合作攻關技術難題,在生產中優化工藝,並依托高能級檢測平台嚴控質量。同時,構建“工程師協同創新中心+共享實驗室+技術交易平台”服務矩陣,降低企業研發成本,加速成果轉化。
浙江龍泉汽車空調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大樓。龍泉市委宣傳部供圖
破冰之舉:構建人才評價新體系
“我隻有中職校數控專業文憑,以為自己這輩子最多就是在車間當個調試工了,沒想到還能評上工程師,成為一名技術員。”在三田集團技術辦公室,擁有中職學歷的周鑫袆正設計機加車間工裝夾治具。
這位從一線操作工成長起來的技術骨干,2023年憑借機加車間電控后蓋殼體生產線改造項目獲評工程師,實現了從“車間技工”到“技術專家”的跨越。
傳統職稱評定中,學歷門檻常將一線技術骨干拒之門外。2022年,龍泉市成功爭取到麗水市汽車零部件職稱中級評審委員會落戶,使龍泉成為麗水市首個以行業協會主導職稱評審的試點。龍泉建立起“技術創新+專利成果+標准制定”三維評價體系,放寬學歷要求,重點考察技術攻關能力、專利轉化成效和行業標准貢獻。
龍泉還組建了專家庫,吸納吉利汽車、科研院所及企業技術骨干參與評審,確保標准與產業需求精准對接。自2019年試點以來,龍泉累計評定工程師119人、助理工程師45人,產業工程師獲評人員年均新增專利3.2項,技術成果轉化率提升27%。
麗水職業技術學院龍泉分院機電一體化技術(汽車熱管理)專業學生正在上課。龍泉市委宣傳部供圖
破局之路:打造新的產業創新生態
為強化人才儲備,龍泉開設國內首個機電一體化技術(汽車熱管理)專業,校企聯合培養技能人才。企業深度參與教學,提供實習崗位與實戰指導,使學生直接接觸行業前沿技術。2024年,校企聯合攻關項目達27項,涵蓋熱泵能效提升、輕量化材料應用等關鍵領域。
在產業人才培育方面,龍泉還構建了一套全周期的政策支持體系。通過爭取省級職稱改革試點專項經費,為人才培育工作提供堅實的資金保障﹔出台“青創新政”,從人才的引進、培養、激勵等多個環節入手,為人才發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由龍泉產業人才團隊主導制定的《汽車空調熱泵系統技術規范》等3項國家標准,不僅規范了行業的生產和技術要求,也提升了龍泉在汽車零部件及熱管理產業在國內外的影響力。龍泉還參與了2項國際標准的制定工作,為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走向世界贏得了行業話語權。
同時,人才團隊的創新成果也為企業帶來了市場優勢。例如,龍泉研發的輕量化熱管理集成模塊,通過優化設計高度集成,使產品重量降低了22%,增強了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隨著產業人才集聚效應的不斷凸顯,目前,12家頭部車企在龍泉設立了研發中心,進一步提升了龍泉在汽車零部件(熱管理)產業人才的技術水平和創新能力。而吉利等頭部車企的入駐,更是直接帶動了產業鏈本地配套率的大幅提升,目前本地配套率已達到65%,不僅降低了企業的生產成本,提高了生產效率,還培育了一批適合本地企業發展的人才,形成了良好的產業生態。
當前的龍泉,正以人才培育為支點,撬動傳統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躍遷。(孫琳霽、葉曉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