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向“新”而行 以“質”致遠

安徽向前︱烈山嬗變:一座資源型城區的文旅“覺醒”

呂歡歡、王曉飛
2025年07月02日10:52 |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小字號

日前,驅車駛入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區,導航提示“南湖景區即將到達”時,車窗外的景象讓大家恍惚——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游船劃出優美的弧線,岸邊工業風雕塑與隨風搖曳的蘆葦蕩相映成趣。

誰能想到,這片佔地20.05平方公裡的生態濕地,曾是淮北煤田沉陷最嚴重的“城市傷疤”?

“這裡是淮北煤田第一鑽,那根半埋在水中的鋼管,按下了開發建設淮北煤田的按鈕。”在南湖一隅,導游介紹稱,當地用了多年時間,通過生態修復技術,將這片採煤沉陷區變成了今天的城市綠肺。

南湖濕地公園。 牛旭東攝

南湖濕地公園。牛旭東攝

湖水在晴朗的天氣裡波光粼粼,而在雨天則漣漪泛泛,更添幾分靈動。漫步園內,會被22處風格各異的景點所吸引,如湖堤春曉、蘆荻秋歌和荷塘清韻等,景區內還有淮北國家礦山公園紀念碑等景點。

去年,這裡接待研學團隊超2萬人次,工業遺跡成了最生動的生態教育課堂。更令人驚喜的是,這片曾經的“廢地”如今棲息著100多種鳥類,成為華東地區重要的候鳥中轉站。

生態修復只是烈山文旅轉型的第一步。再從南湖4A級景區向東驅車30分鐘,便來到4A級四季榴園景區,眼前的景象再次刷新認知——層疊的石榴林與突兀的石灰岩地貌間,一條宛如游龍的“龍脊天路”盤旋而上。

“龍脊天路”入口。 人民網記者 王曉飛攝

“龍脊天路”入口。人民網記者 王曉飛攝

誰能想到,這條全長55公裡的自駕線路,前身竟是森林防火通道。

“群眾嘗到了發展石榴產業的甜頭,種植石榴的積極性日漸高漲。目前,烈山石榴已形成以塔山為中心,綿延50余公裡,總面積達8萬多畝的石榴種植基地生態群落,是全國六大石榴基地之一。”烈山鎮黨委書記張瓊站在觀景台上,指著手機裡的老照片高興地說。

石榴作為安徽好品,可以一業帶百業,百業促全局,成為推動當地農業結構調整和助力鄉村振興的特色支柱產業。

遠眺龍脊山。人民網記者 王曉飛攝

遠眺龍脊山。人民網記者 王曉飛攝

何以“帶”“促”?“景點規劃建設不足,硬件設施和服務水平參差不齊,難以形成鏈條。”烈山區文化旅游體育局局長朱赟琛說,烈山區決定打破地域邊界,先依托四季榴園景區,把鄉村旅游串聯成線,統一規劃,龍脊天路等景區得以“拔節而生”。

“早就聽說過‘龍脊天路’,今年‘五一’假期,我就帶著老伴游玩過。”來自江蘇徐州的游客馮先生說,從徐州市到龍脊山僅1個多小時車程,上午沿著山路看風景,中午品嘗當地農家美食,下午參觀石榴博物館、明清石榴園,臨走時再買點石榴、石榴汁等特產,一家人滿載而歸。

“從種植到加工,從體驗到文創,我們打造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張瓊說,去年景區帶動周邊村民人均增收4000元。

雲端露營基地。王彥啟攝

雲端露營基地。王彥啟攝

如果說南湖是烈山生態修復的見証,四季榴園是農旅融合的典范,那麼即將開業的星空田園旅游綜合體,則代表著烈山文旅的未來方向。

從四季榴園景區一路向西南行駛,大約半小時后,來到即將正式開業的星空田園旅游綜合體。這個佔地200多畝的項目,巧妙融合了田園風光與現代休閑元素。

據介紹,該項目採取“政府建設+公司運營”“鎮企聯合、鎮村聯建、村村聯營”的方式,傾力打造出兼具農業觀光、休閑娛樂、文化體驗、研學團建等功能的皖北特色濃郁的鄉村田園旅游綜合體和微度假體驗地。

項目運營副總監王弈介紹,在中央廣場,一個直徑15米的圓形舞台正在搭建,這裡將成為“田園音樂會”的主場地,周末將舉辦民謠、爵士等不同風格的沉浸式實景演藝。

航拍星空田園旅游綜合體項目。馮樹風攝

航拍星空田園旅游綜合體項目。馮樹風攝

可以看出,這種從生態修復到產業融合,再到休閑體驗的遞進,勾勒出烈山區全域旅游的發展邏輯。

在朱赟琛的辦公室,記者看到一份特別的“轉型路線圖”:2015—2018年重點攻堅生態修復,2019—2022年著力培育文旅業態,2023年起全面推進全域旅游。

她坦言,距離遠、多而散,是皖北各地景點的共性問題,而烈山區發展全域旅游就要跳出狹義的旅游概念,不再限於各個景點景區,為游客提供全過程、全時空、全方位的旅游服務,實現旅游產業全景化、全覆蓋,全面推動旅游及其相關產業建設和經濟綜合水平提升。

再鋪開烈山區旅游手繪地圖,以“G3京台高速”為軸,西側是以南湖公園為代表的濕地景區,東側向北延伸出一片青翠,南庄杏樹林、明清石榴園、八裡崗水庫等風景名勝星羅棋布,往南則有七彩和村景區等生態人文景區,以及正在建設的草廟淮海戰役華東野戰軍指揮部舊址和即將營業的星空田園旅游綜合體等旅游+紅色、旅游+農業融合項目,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融為一體,相得益彰,全域旅游躍然紙上。

星空田園旅游綜合體裡的民宿。人民網記者 王曉飛攝

星空田園旅游綜合體裡的民宿。人民網記者 王曉飛攝

“我們不是在簡單開發景區,而是在重構城市空間價值。”朱赟琛說,去年烈山區入選2024年安徽省全域旅游示范區名單,成為皖北地區唯一入選的區,烈山區也將守好“安徽省全域旅游示范區”金字招牌,促進生態和旅游協同發展。

離開烈山時,在“龍脊天路”的裡程碑旁發現一塊特別的標牌:“距徐州120km,距合肥280km”。這恰是烈山的雄心——不再做皖北的“旅游過道”,而要成為長三角短途度假的“目的地”。

(責編:孫鵬、王麗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