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中國調研行︱舟山定海:打造生態長廊 繪就宜居畫卷

山下運動公園,市民揮汗如雨,活力涌動﹔山上智慧綠道,游人悠然漫步,手機掃碼還能換取“雲廊幣”暢享服務﹔山間瀑布飛瀉,清風拂面……這幅生機勃勃的和美畫卷,正是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區東海雲廊的日常寫照。
誰能想到,防洪治澇的水利工程與綠意盎然的惠民景觀竟能這麼“搭”!
三面臨山、一面臨海的定海區,周邊五座山佔據了70%的城區面積,曾經面臨著嚴重的城市內澇問題。每逢暴雨,山體來水量大、流速急,極易引發城區內澇,成為困擾百姓多年的“心頭病”。
空中俯瞰東海雲廊,宛如一條藍色玉帶盤繞山間。定海區委宣傳部供圖
然而,今夏台風過境,行走在定海街頭,沒有一點台風內澇帶來的痕跡——治水塑城,定海區交出了一份高分答卷。
“症結在於‘上面攔不住、中間蓄不牢、下面排不快’。”定海區水利局局長徐國中一語道破昔日防洪體系的關鍵問題。為系統化解決這一問題,定海區創新構建了立體化防洪排澇體系,一體推進五山水利“上攔、西調、中提升、內循環”四大工程,並輔以防汛防台數字化改革,織密安全防護網。
台風智防系統可實時監測台風動態。人民網 程欣攝
2022年,隨著上攔截洪渠全線貫通,該工程能夠高效攔截約70%的山丘來水。“我們不僅要攔住,還要將洪水轉化為寶貴資源。”徐國中介紹,作為典型的海島城市,當地淡水資源緊缺也是一大難題。西調工程應運而生,每年可將約530萬立方米的洪水資源化利用,“這相當於保障了定海城區近三個月的用水需求!”這筆“水患”變“水利”的資源賬,讓徐國中倍感欣慰。
“今年‘竹葉草’台風帶來的強降雨,我們通過‘中提升’工程累計提排洪水36萬立方米,城區安然無恙。”五山水利館館長季培春介紹,強大的強排能力是關鍵——每小時可排出11萬立方米積水,僅需約三小時,就能將城區主要河道的積水排入大海,“這在過去是不可想象的。”
2024年,定海又啟動了五山水利工程“內循環”新一輪建設,新鋪設了總長41.8公裡大斷面箱涵與管道相結合的主干排水網絡,同步配套推進老舊小區地下管網改造擴容,實現雨水收集、輸送、排放高效銜接。
先“上攔”蓄洪,再“西調”分洪,“中提升”強排,輔以“內循環”暢通城區水系“毛細血管”。四大工程協同發力,構筑起強大的防洪體系。據介紹,該體系綜合治水能力達400萬立方米,保護面積覆蓋15.6平方公裡,成功將城區受淹面積減少78%,為城市筑起堅實的水安全屏障。
治水之效,終歸於民。當地在“上攔”工程施工便道的基礎之上,精心打造了全長25公裡的高標准城市綠道,並植入了生態、文化、科普等元素,水利工程秒變城市會客廳。
東海雲廊成為市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定海區委宣傳部供圖
如今,東海雲廊22個出入口覆蓋全區各主要小區,成為老百姓家門口的休閑場地﹔全年舉辦各類文體、科普、惠民活動逾百場,賽事經濟效應不斷釋放……這條廊道不僅有效帶動了周邊業態發展,更實實在在地鋪就了一條連接千家萬戶的綠色惠民的幸福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