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綠色發展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
溫州擦亮生態底色推動產業升級
盛夏時節,溫州“海風”正勁。在溫州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國內海纜行業龍頭之一某科技公司的海纜項目建設火熱﹔在蒼南縣,遠景零碳產業基地正在抓緊打造﹔在洞頭區,溫州風電產業園已經投建……截至目前,溫州已布局17個海上風電項目,規劃容量超2000萬千瓦,佔全省50%以上。作為溫州戰略性新興產業重要部分,海上風電發展態勢喜人,透露出溫州綠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信號。最新數據顯示,溫州戰略性新興產業佔規上工業比重已達32.8%。
溫州產業布局發生結構性轉變,與生態治理、綠色轉型、節能降碳等工作密切相關。2005年起,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指引下,溫州從系統治理到產業升級,走出了一條以綠色發展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特色之路。
溫州堅守生態底線以點帶面統籌整治,一方面狠抓污染防治,通過管控重點區域、治理重點行業,實現環境質量攀升﹔另一方面推進綠色轉型,推動傳統產業進行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改造,培育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綠色新質生產力。20年來,溫州開展四輪重污染行業整治,累計關停淘汰、規范提升企業2萬余家,清理整頓“散亂污”企業3000余家,讓良好環境成為生態富民、融合發展的動力。
系統治理重塑城市生態。以甌江兩岸生態治理為突破口,針對曾經的龍灣區合成革產業“小作坊”式粗放發展,溫州開展兩輪集中整治,關停196條合成革生產線,對印染、化工、鑄造等行業進行系統性轉型升級,引進合成革固廢處置中心、合成革漿料廢桶清洗規范點,聯合84家相關企業構建環保在線監測網絡……生態環境改善后,騰籠換鳥推動地方產業升級,而今中國眼谷、北斗基地等眾多高新產業在龍灣區集聚。
生態優化也推動城市面貌煥新。溫州三垟濕地投資50億元整體搬遷污染源,並從甌江引入活水構建水循環系統,最終讓161座島嶼重現“蘆葦蕩裡聽鳥鳴”的景致﹔洞頭區2016年開展“藍色海灣”整治,採用“退養還海+生態增匯”的組合拳,讓曾經貧瘠的灘涂重新成為青蟹、跳跳魚的樂園。如今,該區近岸海域漁業資源密度較整治前增長37%,伴隨旅游業發展,民宿收入同比增長65%。
溫州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綠色經濟轉型升級在於有效構建“生態筑基、產業賦能”的價值轉化體系,溫州打牢生態基礎逐漸找到“財富密碼”。
以文成縣“水經濟”發展為例,縣域出境水質保持在Ⅰ類水准,當地不滿足於“賣礦泉水”,而是打造了“三級價值鏈條”:上游保護水源地發展生態旅游,打造劉伯溫故裡景區,全縣年接待游客超470萬人次﹔中游建設水經濟產業園,重點招引食品飲料頭部企業,帶動當地群眾就業﹔下游發展“水經濟”,品牌化經營包頭魚,2024年珊溪水庫漁業年產量超20萬斤,稻漁綜合種養帶動農戶畝均增收3000元。
生態底色持續擦亮,催生綠色新質生產力。近年來,溫州大力推動新能源、數字經濟、生命健康、智能裝備、新材料等五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著力打造萬億新興產業集群,2024年戰略性新興產業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達14.7%,居全省前列。通過持續淘汰落后過剩產能,培育綠色低碳產業,“十四五”前四年全市單位GDP能耗累計下降12.8%。目前,溫州已建成國家級綠色工廠54家、綠色園區3家、省級減污降碳協同園區型試點7個,累計推動9個EOD(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項目進入國家庫和省庫,入庫數量居全省第一。
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帶來全民共治共享的生態治理格局。如今的溫州,8700多名環保志願者活躍在城鄉,企業環保聯盟探索“共享治污”模式,鹿城16家鞋企共享環保集中治理設施后,設備投資減少60%,每家企業年節約12萬元以上。溫州“環保e企管”平台覆蓋1.2萬家企業,通過用電量、排水量等數據交叉分析,精准開展環保服務……
20年來實踐証明,生態治理久久為功。不久前,溫州成功獲授“國際濕地城市”稱號,站上新節點,溫州將以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為契機,續寫綠色發展的新篇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