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品牌路徑激活基層治理群眾力量
“五群善治”增強嘉興社會治理韌性

“小汪,車這麼停擋過道,著火了連逃生路都堵死!”近日,嘉興市秀洲區新塍鎮火炬社區工作人員在車庫播放村劇,教育違規停車者。這部由社區文藝志願者自編自導的3分鐘村劇《別在車庫過道停電動車》,用熟悉的場景、熟悉的面孔,身臨其境的觀感,讓安全教育效果事半功倍。
此類村劇,火炬社區已創作10部,形成獨具特色的村社消防安全治理模式。城鄉社會治理,群眾力量是關鍵。在嘉興,志願者、專職網格員、社會工作者等群體凝聚起基層治理合力,為構建包容、韌性的治理格局注入活力。而以“歸集群眾意見、發揮群眾智慧、匯聚群眾力量、回應群眾訴求、廣納群眾賢才”為核心的“五群善治”品牌,正是嘉興激活群眾力量的特色路徑。
“五個環節”發力激發群眾自治活力
服務群眾、依靠群眾,始終是嘉興基層治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2024年,嘉興圍繞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創新推出“五群善治”品牌,通過融合社會工作資源,調動社會工作者、網格員、新興領域黨員、志願者等力量,全面激發群眾自治活力。
“‘五群善治’是嘉興貫徹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的實踐路徑。”嘉興市委社工部相關負責人介紹,走群眾路線是“楓橋經驗”的精髓,要如何發動好群眾、組織好群眾、依靠好群眾,嘉興的做法是著力抓好“五群善治”的五個環節,充分把群眾力量轉化為治理效能。
圍繞歸集群眾意見,出台《進一步提升人民建議征集工作實施方案》,推進征集站點規范化建設,高標准建設人民建議征集直報點建設7個,建立“常態+專題+協同+行動”多維機制,變“被動集”為“主動征”。
圍繞發揮群眾智慧,構建“一體一廳一亭”矩陣,出台《構建“睦鄰嘉”小區治理載體工作方案》,整合公園、涼亭等公共空間,打造“睦鄰議事”平台,拓展自治陣地。
圍繞匯聚群眾力量,推廣西山社區治理經驗,出台《黨建引領社會力量參與城鄉社區治理工作指引》,依托“五社聯動”培育社會組織,通過黨建聯建、“百家商會興百村”、“專業社工+志願服務”融合發展,擴大服務半徑。
圍繞回應群眾訴求,強化網格員民情感知能力,迭代“141”基層治理體系,充分發揮縣級社會治理中心牽引樞紐作用,實現群眾訴求和矛盾糾紛“一站式接收、一攬子調處、全鏈條服務”。
圍繞廣納群眾賢才,完善社工人才“選、育、管、用”,開展“雲梯計劃”高級社工人才成長訓練營,打造高素質專業化社工人才隊伍,全市每萬常住人口社會工作者資格証擁有人員達54.1人,居全省第二。
緊緊圍繞群眾主體,“五群善治”從意見收集到訴求回應,從作用發揮到賢才吸納,打造了載體、暢通了堵點、提高了效率,營造起群眾參與基層治理的良好生態,用密切相連的五個環節,串起一條匯聚群眾力量的嘉興特色路徑。
當群眾想法變治理辦法、參與客體轉治理主體、群眾力量化治理增量、群眾難題成治理命題、社會人才向治理英才轉變,嘉興基層治理的韌性也獲得了生長的養料。
各方合力繪就禾城群眾治理“熱力圖”
這個暑假,家住海寧市硤石街道西山社區的三年級學生金芸熙過得特別充實。假期生活不再是單調地跟著奶奶看電視、做作業,而是有45天在社區的“愛心教室”與大學生志願者和社工,一起做手工和戶外拓展,還有150余名同齡人做伴。
這一“愛心教室”在西山社區已連續舉辦16年。2010年,西山社區黨委書記金美鳳了解到新居民子女暑期“看護難”后牽頭創辦,每年暑期免費招收學員,如今已吸引近6000名志願者服務,惠及學生近5000人次,今年更有社會服務機構主動“送課”。
金美風說,一開始單打獨斗,提供服務的多是社區工作人員,后來大學生、老年人、專業社工等社會各方力量都加入進來。在西山社區,社區治理的群眾力量,早已從個人發展為團隊,社區培育的樞紐型社會組織——愛心聯盟,匯集了158家成員單位和2.7萬余名志願者,先后孵化43家社會組織,集聚新居民、老人、小孩的群體需求,定制了“愛、心、家”3大系列特色項目65個,受益群眾近20萬人次。
一人之力有限,眾人之力無窮,“五群善治”從五個環節同步激發群眾參與基層治理活力,越來越多的村、社區聚集起群眾合力,形成一張花開滿園的群眾治理“熱力圖”。
在平湖市常住人口最多的東湖社區,以“幸福”為核心,由新就業群體、熱心居民、新居民等群體組成的14支幸福自治團隊成為社區治理好幫手。總人數達3000余人的幸福自治團隊分設25個服務團組開展項目化服務,“東湖好鄰居”“平舞阿姨”“醫心為民”健康服務站等營造了“人人參與、人人受益”的社區氛圍。
海寧市周王廟鎮博儒橋村形成了以“共商籌智、共建籌資、共管籌治、共富籌心”為核心的“黨建引領·四共四籌”鄉村治理機制,800多戶農戶無償提供土地建19個口袋公園,150戶農戶出資、各方籌資300多萬元助力村庄建設,營造了“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戶戶滿意”的良好氛圍。
在常住人口約2萬人的南湖區七星街道湘城社區,“本地農轉居+新居民”融合特征顯著,社區的商戶、樓道長、黨建聯建單位等都已成為社區治理的重要力量。從1.2萬名新居民中遴選的284名黨員骨干任民情聯絡員,從熱心公益群眾中培育的210名特長主理人、101名樓道長,以及凝聚13家單位、48家商戶等力量構建的“七彩公益圈”,都成為湘城社區的群眾力量骨干,帶動公益項目實施,提升社區百姓生活幸福感。
如今,嘉興“五群善治”品牌在黨建引領下持續升級,社會力量參與深度不斷拓展。從城市社區的“愛心聯盟”,到農村的“四共四籌”,讓群眾從治理“旁觀者”變為“參與者”“受益者”,基層治理的“群眾基因”愈發鮮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