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鏈”上發力 “環”環相扣
杭州余杭基層安全治理新范式入選全國典型案例

“以前隱患排查東奔西走,現在一機在手、全程閉環,效率大不一樣!”在杭州市余杭區一家機械制造企業,安全管理員李師傅一邊手持智能終端逐項核對隱患排查清單,一邊感慨道。李師傅所說的變化,源於余杭區創新實施的“鏈式除患法”。日前,該做法成功入選應急管理部“基層應急管理實踐典型案例”,成為全國46項推廣經驗之一。
這一創新機制圍繞“教育培訓—自主檢查—服務指導—告知執法—舉一反三”五大環節,構建系統化、閉環式的治理鏈條,有效破解了基層監管力量不足、企業主體責任落實難等難題。
余杭經濟活躍,生產經營單位眾多,而鎮街專職監管安全執法人員相對較少。余杭區應急管理局相關負責人透露:“若按兩名執法人員一組、每天檢查2家企業的頻率計算,要將所有企業全面檢查一遍,至少需要兩年時間。”面對基層監管現實痛點,余杭區跳出傳統模式,創新構建“鏈式除患法”,全面推動安全治理模式轉型。余杭依托“余智護杭”數字平台,分級分類管理全區27.3萬家經營主體,對高、中、低風險企業實施差異化巡檢,實現平台自動派單、企業自查上報、政府線上核驗,對一般隱患即查即改,對重大隱患嚴格銷號管理。同時,余杭推廣“告知執法”,提前向企業公開檢查內容和標准,鼓勵企業自主整改。現在,執法人員去企業,更多是服務指導而非機械執法。
這一做法不僅提升了監管效能,也激活了企業自治意識。目前,余杭已推動多家企業開展“互查互評”,實施安管員績效與安全成效挂鉤制度,鼓勵員工報考注冊安全工程師並給予現金激勵。“政府把標准講清楚、把服務送上門,我們自查整改也更主動。”杭州某金屬制品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說。
自該機制運作以來,余杭區在GDP逐年增長的同時,實現生產安全事故數同比下降25%,億元GDP死亡率(每億元國內生產總值所對應的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44%,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的局面正在形成。這一源自余杭的“鏈式治理”經驗,如今正作為“浙江樣板”走向全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