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興秀洲勝豐村:藝術鄉建賦能鄉村振興

嘉興市秀洲區油車港鎮勝豐村菱瓏灣景區,粉牆黛瓦的民居錯落點綴於綠水繁花之間,修舊如舊的棧道與時尚牆繪相映成趣,一幅幅色彩鮮明的農民畫躍然村落白牆之上,為村庄注入鮮活的藝術氣息。不遠處的西千畝蕩碧波蕩漾,連片南湖菱長勢喜人,盡顯江南水鄉的靈動生機。
這座河網密布的江南村落,以環境整治筑基、文化挖掘鑄魂、文旅融合賦能,逐步走出一條“生態美、文化興、產業活”的鄉村振興之路,繪就出一幅新時代美麗鄉村畫卷。
農民畫躍然村落白牆之上。秀洲區委宣傳部供圖
環境整治擦亮生態底色
“以前天一熱就不敢開窗,空氣中全是豬糞味,孩子放假都不願回來。”在勝豐村黨委書記范治新的回憶裡,藏著村庄曾經的困境。
這裡曾是“工業污染+養殖污染”的重災區,養豬場臭氣外溢,噴水織機晝夜轟鳴,廢水直排河道﹔成片魚塘無序擴張,岸邊垃圾堆積,“豬糞滿地、蚊蠅成災”是常態。當時村民順口溜裡的“兩個尾巴一隻雞”(豬尾巴、魚尾巴、噴水織機),道盡了生態與經濟的矛盾。
2014年起,借“五水共治”東風,勝豐村啟動環境整治。村干部深入田間地頭,開座談會、與村民面對面溝通,成功騰退400多戶養豬農戶和500余台噴水織機,大幅減少了污染源。曾經烏黑的西千畝蕩,水質從劣五類提升至三類,昔日破舊雜亂的水產碼頭,也變身觀景平台。
污染產業退出后,生態修復與產業升級同步推進。村裡開展清淤截污、種植沉水植物、修建公園,並發展葡萄、蓮藕等多類效益農業,打造規模種植及水果採摘園600余畝,幫助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
2019年,菱瓏灣景區村庄建設啟動,累計投入8000多萬元實施古橋修復、駁岸整治和綠化提升,原本的“臟亂差”搖身變為“小橋流水、白牆黛瓦”的詩意港灣。就連舊名“大橋頭”也更名為應時應景的“菱瓏灣”。
生態轉變凝聚了人心。不少在城鎮安家的村民返鄉頻次增多,還有村民自發成立“護河隊”“保潔隊”,主動守護家園。2022年,勝豐村成功創成浙江省3A級景區村庄,生態底色成了這裡亮眼的新名片。
文化根脈喚醒精神家園
“環境美了,更要讓村庄有‘魂’。”范治新說。勝豐村著力挖掘水鄉文化基因,煥發鄉村內在神韻。
作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農民畫是勝豐村最鮮明的文化記憶。20世紀80年代,一批城鄉青年扎根鄉土,從本地剪紙、刺繡、灶畫等民間藝術中汲取靈感,繪就出色彩明快、充滿水鄉風情的農民畫。
為傳承本土藝術,勝豐村建造了農民畫藝術館,邀請繆惠新、馮雲青等名家設立工作室,並引進藝術創客和文化名人,常態化開展非遺研學與作品展示。
如今,勝豐村已培養農民畫創作者和骨干幾十人,文化傳承形成良性循環。張雪琴便是其中一個代表,從昔日耕種到執筆繪山水、繪生活、繪幸福,她已成長為一名優秀的新生代秀洲農民畫家,其作品《送嫁》今年還高票入選“中國現代民間繪畫藝術周暨雙年展”。
文化喚醒不止於農民畫。糖糕板雕刻、傳統造船等傳統技藝也在勝豐村獲得新生。村裡建起船匠工藝館和糖糕館,還邀請了糖糕板雕刻傳承人張進泉、造船技藝傳承人張來生等名師入駐。
糖糕館裡,各式糖糕模具琳琅滿目。作為“麟湖八味”之一,糖糕是節慶、婚嫁等重要場合的傳統食品。村裡邀請“糖糕奶奶”吳彩明展示技藝,她制作的五色“勝豐糖糕”成為網紅美食,深受游客喜愛。
老手藝的回歸,不僅喚醒了村民的鄉土記憶,更賦予了村庄獨特的文化標識。2024年,該村獲評首批浙江省“藝術鄉建”特色村﹔今年,“國際藝術村”項目落戶,為鄉村文化發展注入了新動能。
勝豐村文化禮堂。秀洲區委宣傳部供圖
文旅融合繪就共富圖景
環境變美、文化激活后,如何將“人氣”變“財氣”?勝豐村以菱瓏灣景區為支點,推動文化資源轉化為旅游產品,讓生態優勢成為產業發展的新引擎。
吳彩明的糖糕坊總是熱氣騰騰,游客排起長隊。看到糖糕坊的熱鬧,周邊不少村民也借此機會將手藝變為致富本領,實現在家門口就業。文化禮堂內的文創店,以農民畫為元素打造的絲巾、手機殼、雨傘等產品深受游客歡迎。
依托濕地資源,勝豐村進一步拓展文旅鏈條,以南官蕩北蕩190畝水面“入股”,2024年建成1400畝麟湖水上森林公園,4.2公裡環湖綠道成為市民游客休閑好去處。水上運動基地、水鄉婚禮草坪、勝豐農場等多元場景,串聯起“賞畫、採菱、品粽”的田園體驗鏈,讓游客沉浸式感受水鄉韻味。
文旅發展不僅吸引了游客,更實實在在富了村民。返鄉青年開辦的“沐杭咖啡”日營業額可觀﹔村民在家門口的多肉基地打工,收入穩定……
為進一步擴大文旅版圖,勝豐村聯合周邊4村1社區組建聯盟,整合資源釋放鄉村旅游倍增效應。一條串聯美食與景致的精品線路,正著力打造“可停留、可體驗、可復購”的深度旅游場景,重塑秀洲鄉村旅游格局。
憑借“高顏值”的鄉村風貌和“高內涵”的文化底蘊,勝豐村吸引游客紛至沓來,全年接待游客超20萬人次,帶動村集體增收100多萬元。“下一步,我們將深化農文旅融合,吸引更多年輕人回歸,打造集‘村、景、文、產’於一體的江南詩意棲居地。”范治新說。(鐘淑婷、史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