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工業傷疤”到“城市綠肺”
台州路橋:生態治理驅動城市煥新

近日上午,位於台州路橋區峰江街道的台州花木城裡,游客們正在綠意盎然的空間中品茗閑談,享受花木環繞的愜意環境。如今的台州花木城,不僅是一處苗木交易市場,更成為融合休閑與旅游的特色空間。然而,這個“網紅打卡地”20年前曾是浙江省內知名的廢舊金屬拆解密集區。當時,這裡聚集了上百家小型拆解作坊,土壤重金屬超標、水體污染問題嚴峻。
“家家戶戶都可能涉及一些拆解業,家門口都有一些洋垃圾存在。”台州花木城經營戶蘇冬說。
生態環境的惡化不僅影響了居民生活,更制約了區域的可持續發展。為治愈這片土地的“生態創傷”,路橋區下定決心,啟動了一場“環境革命”。
“我們第一步先把拆解園和拆解廠清理出去。花木城把這個土地租下來以后,進行了土壤的修復,經過5年到10年,這個土壤重新煥發生機。”峰江街道經濟建設服務中心主任張子文說。
2019年花木城開業后,附近村民陸續加入苗木種植業,把房前屋后的“垃圾堆”變成花木盆景,下陶村規模最大的一家苗木種植戶年均增收超20萬元。
目前,峰江街道苗木種植面積已達9850畝,培育各類苗木450萬余株,引進花卉苗木企業45家,其中規模超百畝的企業有15家。花卉苗木產業產值佔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高達80%。依托豐富的苗木資源,峰江還打造了集觀光旅游、科普教育、休閑度假於一體的生態產業鏈,年接待游客超過4萬人次。“現在很多青年也選擇回村裡發展。”蘇冬說。
從昔日油污橫流的拆解場,蛻變為花木蔥蘢的生態公園,峰江街道的轉變正是路橋區以生態治理驅動產業升級與城市更新的生動縮影。
“路橋區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融入城市規劃建設、產業布局、民生改善全過程,加快綠色低碳產業發展,推動城鄉內涵式發展、民生品質改善和綜合承載力提升。”路橋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黨委書記、局長羅華林說。
路橋先后建立起生態環境損害賠償、企業環保信用風險動態評估、分級分類監管等機制。在守護生態成果的同時,路橋還主動探索“生態變資產”的轉化路徑。依托優質的山水資源與海洋稟賦,系統推進飛龍湖生態開發、黃礁島文旅融合等重點項目,著力構建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互促共生的發展新格局。
近3年,路橋區實現水質、空氣質量、治廢處理能力、公眾滿意度和交通鐵路到發量的“五升”,以及單位GDP能耗的“一降”。一個宜居、宜業、宜游的新商都正逐漸呈現。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