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會思考”的城市
寧波以“繡花功夫”推進城市治理精細化智能化

前陣子,連續的高溫晴熱天氣,給城市綠化養護帶來新考驗。而在寧波市首個“智慧公園”試點——日湖公園,養護工人卻用手機隨時登錄“智能水肥管理系統”,查看土壤墒情監測傳感器採集的綠地土壤溫度、濕度等信息,並結合氣象數據和植物需水量進行智能分析,制定科學的灌溉方案,提升養護效能,守護了滿園綠意。
像這樣的智慧場景,在寧波隨處可見。近年來,寧波圍繞城市全域數智化轉型要求,深入推進“數據要素”“人工智能”在城市規劃、建設、運行等領域的全面應用,提升城市治理的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水平,也為群眾帶來了便捷高效的服務。
在寧波市城市橋梁監測管理中心,大屏幕上滾動著中心城區38座特大及特殊結構橋梁的15類2600多個點位的監測數據。這是寧波上線的國內首個城市橋群科學智慧化管理平台。
“它是實時感知橋梁健康安全狀況的‘智能管家’,也是能夠分析評估關鍵數據的‘專業醫生’。”寧波市市政設施中心橋梁管理科科長錢豐說。
變“被動應對”為“主動防御”,該系統升級了防船撞智能預警功能,通過安裝在橋梁及兩岸的雷達、水位儀、視頻監控等設備,實時監測往來船隻的航行動態。據統計,防船撞智能預警功能上線以來,已累計發布預警4000余次,有效保障了橋梁安全和交通暢通。
不只是橋梁,為建設一座“會思考”的智慧城市,寧波以數字孿生技術和大模型為支撐,搭建了城市精細化管理平台,將2300余條城市道路、1600多個停車場、5000余座公廁、230萬套照明設施等納入“一網統管”,並建立“智能感知—精准派單—高效處置—核查反饋”的城市安全運行保障閉環。
10月11日晚,寧波機場路高架南延的一套功能照明設施發生故障,智能感知系統當即上報。次日一早,該路段照明養護單位工作人員接到了平台派單,循著精准定位,趕往現場處置。相比過去人工巡檢、被動報修的模式,路燈自己“報故障”、系統精准“派工單”,讓運維效率提升好幾倍。數據顯示,借助智慧管控平台,目前寧波城市照明設施亮燈率已保持在98%以上。
“垃圾分類”這件民生小事,也折射出寧波以“繡花功夫”推進城市智治的理念。“滴”的一聲輕響,寧波鄞州區明樓街道中海花園居民譚業軍用手機掃碼,打開了小區裡的生活垃圾全品類智能回收箱,很快完成了塑料瓶、廢紙板的投遞,獲得0.51元資源幣,“24小時開放,可回收物分類齊全,還有資源幣返還,真方便。”
自2023年起,寧波全面推進垃圾分類3.0模式,先后投放1200多台生活垃圾全品類智能箱,建立起生活垃圾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新模式。截至目前,群眾參與生活垃圾前端有償投售次數已超4000萬次,分類正確率超90%,平均每天“智取”可回收物近40噸。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