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根基 行稳致远(名师谈艺)
筑牢根基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一代代音乐人勤力赓续,在专业性上不断提高,更要不断扩大古典音乐的群众基础
从1958年开始学习大提琴算起,我在音乐之路跋涉了60余年。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古典音乐基础薄弱,连一支完整的交响乐队都难配齐,能担纲大提琴独奏的演奏者更是屈指可数。如今,我们拥有一代代杰出的演奏家、指挥家和作曲家,国内众多城市都拥有自己的交响乐团,培养了越来越多的古典音乐爱好者,古典音乐早已不再是曲高和寡的小众艺术。
在交响作品中,大提琴负责演奏低音,被誉为乐队根基。如同树根之于大树,低音好,整个乐团水平才能提高。任何一门艺术的发展也都是这样。国内古典音乐之所以在短短几十年间取得这样的成就,就在于基础坚实,一方面借鉴消化西方古典音乐技法,一方面研习转化中国悠久文化遗产,在民族性和世界性的融会贯通中向前迈进。
这几十年来,我既是古典音乐演奏者,也是教育者和普及者。亲历并见证古典音乐在中国当代的发展,我深深体悟到筑牢根基、行稳致远这个道理。筑牢根基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一代代音乐人勤力赓续,在专业性上不断提高,更要不断扩大古典音乐的群众基础。尤其要通过人们喜闻乐见的普及性作品,走进普通百姓生活。
普及古典音乐要善于借助大众传播媒介。上世纪90年代电视媒介兴盛之际,我开始参与影视剧的大提琴配乐。在影视作品中,它们可以适时渲染气氛、烘托情绪,在音乐普及上可以润物无声地引领观众走近不同风格的音乐样式。我早期配乐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很多观众正是通过这部电视剧认识了大提琴,感受到大提琴的美。后来我又陆续为《情深深雨濛濛》《激情燃烧的岁月》《亮剑》等影视剧配乐。可以说,让古典音乐走入寻常百姓家,电视媒介功不可没。当前媒介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古典音乐从业者应以此为契机,以新的形式向大众普及古典音乐,让更多人欣赏领略古典音乐魅力。
普及古典音乐还需要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在这方面,灵活性、多样性、经济性兼具的室内乐可谓潜力无限。从经典的钢琴三重奏、弦乐四重奏到带有一支木管或圆号的30人的弦乐队,室内乐团规模可大可小,机动灵活又能体现不同乐器特质。不论普及还是鉴赏,室内乐都是向大众传递音乐文化的好载体。大学校园、工厂车间、偏远山区,室内乐团都可以抵达,这种灵活性是大型管弦乐团无法比拟的。可喜的是,近年来国内陆续成立许多室内乐团。作为音乐普及的老兵,我衷心希望能有更多的音乐工作者不仅在音乐厅演出,也能以更大的热情走向群众中间,将音乐之美带向更广阔的生活天地。
普及古典音乐另一个关键是要有优秀的原创作品。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让小提琴走进大众视野,钢琴协奏曲《黄河》让人们更深入地感受钢琴。近年来,我国涌现出诸多优秀大提琴演奏家,学习大提琴的琴童也日渐多了起来,这对发展中国音乐事业是可喜势头。但也要看到,在大提琴方面,我们还缺少家喻户晓的原创作品,具有中国风格的原创大提琴作品较少,限制了中国大提琴艺术的发展和普及。
筑牢根基,方能行稳致远。古典音乐从业者应当致力于古典音乐原创力的提高,并继续深耕厚植,以持续的热情投入到古典音乐普及工作中,让更多优秀人才有机会进入这一领域。我们有理由相信,国内古典音乐的发展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张珊珊、冯逸然采访整理)
蒋力行,1946年生于河北,大提琴演奏家、教育家,曾任中国交响乐团首席大提琴。曾为《篱笆·女人和狗》《渴望》《北京人在纽约》《情深深雨濛濛》《激情燃烧的岁月》《亮剑》等多部影视剧进行大提琴配乐。
《 人民日报 》( 2020年01月10日 20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