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安徽天长:科技赋能新“稻”路

汪瑞华
2021年09月08日10:21 |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小字号

  土壤墒情仪、智能灌溉闸、虫情监测器……

  走进天长市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高标准农田示范项目,光是看到成片稻田里竖起的设备,就颠覆了人们对传统农业“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印象。

  天长是“鱼米之乡”,也是全国首批商品粮基地县,产出的大米向来被冠以“北有五常,南有天长”的说法。“在过去,种田完全凭经验,现在高标准农田有了科技的加持,可以提前对病虫害和土壤墒情进行介入干预,数字化、智能化真正为农业生产插上了科技翅膀。”天长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叶恒田形象比喻道。

新修的栈道,让游客更加亲近自然。人民网 汪瑞华摄

  用现代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科技服务农业,用现代方式改造农业。示范园区农田大变样,仅是天长市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一个缩影。

  科技创新驱动下,天长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除了一系列基础设施外,不乏科技“硬核”。

  在天长市智慧农业指挥调度中心,通过大屏幕显示,可以实时掌握水稻、芡实两大主导产业生产经营的关键数据,哪块田里缺水了?土壤是否要追肥?虫害情况又如何?均能一目了然。

  “这里不仅实现了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服务在线化和管理数据化,通过物联网设备的介入,还实现了园区农业生产、加工、包装等重点环节的全程监控。”叶恒田饶有兴致地介绍道,“目前,我们园区高标准农田覆盖率达到了95%以上。”

  从传统农业到化学农学,从机械农业到智慧农业,如今的农业生产,迎来了4.0时代。在叶恒田看来,高标准农田建设不单单是改改田、修修路、挖挖渠,而是通过智能化、物联网布局,让生产出的产品达到高标准。

  “过去受限于土地生产条件,不少农田都处于撂荒状态。”叶恒田坦言,经过升级改造之后,曾经的荒地成了经营主体流转承包的紧俏田,也正是高标准农田建设让产业园区的水稻种植发生了改变。

  据介绍,天长市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20万亩农田,通过与土地整改、新技术的衔接,实施“田、路、水、电、网”等综合开发,建成了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电配套、土壤肥沃的高标准农田。

  “现在,水稻种植已经实现规模化、规范化和高效化生产。”谈到高标准农田带来的变化,叶恒田一脸喜悦,“水稻的质量和产量都大幅提高,过去产出的籼稻只卖到3块钱/斤,现在价格足足翻了几番,涨到十几块一斤还供不应求。”

  其实,高标准农田建设也并非一帆风顺。建设之初,老百姓有所顾虑,毕竟改造周期不短,会耽误农时,但好在小田变大田后,增加了土地面积,路好了、水通了,“硬核”科技加持耕种服务,自然效益就上来了。

农田里的观景台,衬着夕阳格外显眼。人民网 汪瑞华摄

  在天长,高标准农田不仅种出了优质水稻,还“种出”了观光农业的新路径。

  在田里种彩稻,“画出”一幅幅美丽的图案;在田间修栈道、建观景台,人们置身其中,可以赏美景、闻稻香、听蛙鸣……令村民们没有想到的是,清晨,田里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骑行爱好者;傍晚,还有不少游客趁着金色阳光前来“打卡”,俨然一座水稻主题公园。

  眼下,成片的田间稻,正争着拔节往上长,有了科技的助力,人力节省、资源节约、产量提高、丰收在望。

(责编:孙鹏、康梦琦)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