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阶段性成果展开幕

2021年11月02日18:05 | 来源:人民网-浙江频道
小字号
展品《苹婆山鸟》和《果熟来禽图》。人民网 陈万泉摄
展品《苹婆山鸟》和《果熟来禽图》。人民网 陈万泉摄

人民网杭州11月2日电 (陈万泉)唐朝的《步辇图》《簪花仕女图》,五代的《韩熙载夜宴图》《寒林重汀图》,宋朝的《摹张萱捣练图》《千里江山图》……这些享誉全球的中国古代书画稀世珍宝,如今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即便想要欣赏其中一幅也是十分困难的。11月2日,“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阶段性成果展”在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开幕,展览以“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在编纂出版过程中使用的绘画调色样稿中近三十分之一部分为主要陈列内容,以展示先秦以来存世至今的中国古代绘画经典。

此次展览分为核心馆、专题馆、特色馆,通过约500件调色打样稿作品,从侧面展示“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工程的阶段性成果。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览还在山西省文物局、敦煌研究院等兄弟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展出了最新完成的佛光寺数字化成果及敦煌莫高窟第57窟复制窟。

此次展览浙大党委宣传部策展人王利剑介绍,由浙江大学、浙江省文物局编纂出版的“大系”项目联动全球260余家文博机构,为12250余件(套)中国古代画作建立精准的数字化档案。王利剑表示:“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从物质形态向数字形态的衍生与转化,是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新转化的重大突破。”“大系”团队积16年之功,克服重重困难,为全球存世的中国古代绘画建立了迄今为止保真度最高的图像资料宝库。

走进位于核心馆的国宝“珍品”单元,与过往灯光暗淡、布局疏朗的书画作品展明显不同,这里1:1原大打印的名画图像扑面而来,让人应接不暇。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策展人瞿炼说:“‘大系’实现了入选绘画作品的‘数字化替身’,只要你能想到的中国古代名画,在‘大系’里或许都能十分清晰地看到。这次展示了其中160多幅唐宋元及之前年代的作品。”

在专题馆内,展出了即将出版的《先秦汉唐画全集》所收录的140余幅黑水城、敦煌画作的调色打样稿,让流散在英国、法国、俄罗斯等国家的唐、宋时期纸、绢、麻质绘画作品成功“回家”。

“数字化复原”“数字化共享”是浙江大学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中的重要理念。这次展览中除了“大系”工作出版成果的展示外,还在专题馆展示了敦煌莫高窟第57窟复制窟;在特色馆展出了“无界之境——佛光寺建筑、彩塑、壁画数字化成果”,让历史上同一时期不同样态的文物在新时代“见面”。

绘画与建筑虽然分属不同类别,但本身是互联共通的。佛光寺联合数字化项目负责人、此次展览策展人、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李志荣介绍,佛光寺东大殿与很多“大系”集聚的绘画作品,特别是敦煌绘画,属于同一个时代。敦煌壁画大型经变画中描绘的佛国胜景,本身就是仿照当时的建筑殿堂。佛光寺东大殿是我国现存唯一一座殿堂式木构建筑,可以帮助公众了解敦煌画中殿堂的真实样貌。佛光寺数字化成果可以看作是“大系”项目的延伸。李志荣同时表示:“相隔70年,即使用着最先进的设备,千方百计把数字化技术用到极致,‘不辜负古人的匠心’,记录佛光寺文物的至形至色,依然十分困难。”

据了解,佛光寺联合数字化项目的数据总量约11TB。“如果用0.5毫米直径的圆珠笔尖把每一个比特的数据点一个小点,11TB所有数据加起来有25平方公里,差不多可以覆盖6.25个浙大紫金港校区。”此次展览策展人、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刁常宇介绍。

有关负责人表示,数字化让收藏在深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和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突破时空、超越类别,来了一场“面对面的相会”,让千年丹青重现,也让其中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精神得以传承。

(责编:陈万泉、康梦琦)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