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椅子和宋韵会碰撞出什么火花?答案就在杭州河坊街

将社区中和街角巷陌的废旧椅子收集起来,再通过来自各个领域的参与者进行设计创作,让曾经不被看见的椅子讲述独特的城市故事。日前,在杭州鼓楼小广场,一场“流浪椅子新生计划”正在进行中。
讲到杭州的古韵,杭州人准会给你指河坊街。作为南宋时代的皇城根儿,保持历史风貌的老街,一溜老字号,将此处空间勾勒成一座“活着的宋韵博物馆”。
这场展览由杭州清波街道和相关单位共同举办,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创新载体,旨在通过“古”与“今”的碰撞、“新”与“旧”的结合,在多元包容的艺术创造中,进一步探讨城市文化传承与城市界面更新,打开全新的生活美学。
在这里,现代艺术与宋韵文化在建筑上精巧结合,文化的肌理自然延展到日常生活中;在这里,每一件创作背后,都藏着对生活方式、社交需求、人际关系、公共环境、文化延续、城市问题等的理解、作答和再演绎。
这场展览特别邀请了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副教授、造园建筑主持建筑师王欣,以“宋韵”为题,创作了一个“园林”主题的椅子。
“从南宋出发,建造一个椅子的开放园林”,是王欣对宋韵文化的演绎方式。在他看来,当今生于城长于城的大部分人所熟悉的古典园林,大多是一种封闭的营造与存在,属于高度精密的“人工自然”,但中国造园远不止于封闭造园,而是有大量的自然理景活动,是“开放园林”。
这把椅子,便是一处“开放园林”。“椅子以宋门楼之形制,寓意此次展览的全场之门,邀往来人群入门游玩、就座、赏景。”9把造型各异的椅子,就像园林中的9个奇景。身处此处,观赏宋韵,亦颇有“远近高低各不同”的乐趣。
一条敞开的宋韵文化古街,一次敞开的先锋艺术沟通。这项持续回收、召集、设计、展出和再用椅子的系列策划,以“一物多用”重新理解物我关系,以“物尽其用”延长其生命周期,以“小材大用”将其重新用于社区并重塑公私界别,以“知以日用”重新定义日用并重新发明日常。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