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杭州:西湖大学湖心讲堂开讲 和大师一起走进“杨振宁和他的世界”

陈陆洵
2023年05月29日08:53 | 来源:人民网-浙江频道
小字号

5月27日,以“杨振宁和他的世界——锋芒、幸运、冲突与融合”为主题的西湖大学湖心讲堂特别呈现•中国文化书院“汤一介当代学人讲座”第二讲,在该校云谷校区拉开帷幕。此次活动由香港中文大学荣誉院士、中国文化书院导师陈方正担任主讲人,在讲述中引领观众步入当代物理学大师杨振宁的百余年传奇人生。

“如果要给自己打分数,这德、功、言,我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坏,而且是非常中国式的。”作为整场讲述与探讨的核心人物,杨振宁录制了一段视频,“整个中国文化传统几千年了,是要讲做人的原则,是什么呢?是立德、立功、立言。”

杨振宁的视频发言。西湖大学供图

视频里,杨振宁通过短而有力的几句话语,与大家分享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与人生意义的体会。这是杨振宁在给自己打分,也是在讲过去百年所经历的风云变幻,在讲每个人身处的时代。

“如今杨先生年迈期颐,他的人生和学问犹如峰峦起伏、蕴藏无数深壑与幽谷的雄山峻岭。”在这场讲座中,主讲人陈方正向观众徐徐展开杨振宁人生的不同面:他是当之无愧的科学伟人,在科学发展和国际合作与推动中国科教事业发展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其博大精深的学问背后,应当看到,他所身处的是一个充满变动的时代,要在这样的时局下发挥才华、平衡各方期待、取得成功,必定也历经了矛盾、煎熬、痛苦……

主讲人陈方正正在讲述。人民网 陈陆洵摄

主讲人陈方正正在讲述。人民网 陈陆洵摄

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蔡荣根,量子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随后展开评议,通过多维视角呈现了一名享誉世界的物理大师的风貌。

聆听之余,线上线下的观众也通过开放的提问通道,与主讲嘉宾和评议嘉宾交流讨论。

“杨振宁曾总结做物理研究之三要素是眼光(perception)、坚持(persistence)和力量(power),三者缺一不可。在几位老师看来,做物理研究需要哪些品质或者禀赋呢?哪一种最为关键?”对于观众提出的问题,三位嘉宾结合自身的研究体悟,一致认为“选择”很重要,杨振宁有很好的天赋,知道自己擅长什么、喜欢什么。“在场的很多人分析能力很强、数学很好,但如果你们像一个勇士拿着利剑只懂得往一个方向冲,没有看清楚形势、没有想清楚你要走的路,这是不好的。”陈方正说。

开放提问环节嘉宾答观众问。人民网 陈陆洵摄

开放提问环节嘉宾答观众问。人民网 陈陆洵摄

三位嘉宾还围绕“社会需要如何支持基础研究”谈了看法。潘建伟讲了一个特别的故事,他曾在奥地利遇到一个80多岁坐着轮椅的老妇人,两人深入交谈后发现,这位老妇人读过他1997年发表在Nature上的一篇科研文章。潘建伟由此指出,包括物理学在内的自然科学的前沿知识,本质上也是人文素养的一部分,一个创新的社会要有崇尚科学的土壤,有更多人对科学感兴趣。

就理论物理学的瓶颈与未来,蔡荣根认为,理论物理的大厦远远没有建成,“20世纪有20世纪的人做的事情,21世纪有21世纪的人做的事情”,他认为基础研究是一项长期的、不可预见的工作,青年人学习物理学,不仅只是开展理论物理前沿研究,也是立志成为能够支援各行各业建设的人才,能够用理论物理的思想方法推动其他领域的发展。

做物理研究需要哪些品质或者禀赋?基础科学的发展需要社会提供怎样的环境?学习物理学的青年学生应该抱有怎样的心态?活动现场,陈方正、蔡荣根、潘建伟针对不同群体的问题作了解答。

洞察时代、传承学术、理解人生,这正是此次活动的立意所在。“纵然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你也是时代的儿女;而在你或许漫长或许短暂的生命过程中,始终考验你的是你的人生准则。所以,时代如天,学术是地,人生为本;天有莫测,地酬勤劳,人为天地立心!”中国文化书院院长、西湖教育基金会理事长陈越光说。

讲座最后,陈越光作为代表,将杨振宁专门为西湖大学题的词赠予西湖大学,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接受赠礼。

杨振宁题词赠予西湖大学。人民网 陈陆洵摄

在题词中,杨振宁这样写道:“五千年前,西湖人发展出抽象的几何的宇宙观,集艺术、哲学、天文的理念,而创建出天圆地方说、玉琮文化。今天西湖人誓言将继续发展此西湖文化。”

(责编:陈陆洵、康梦琦)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