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浙江林場變種種砍砍為走走看看 全國林業先進單位浙江省開化縣認真執行黨的林業政策,正確處理林糧關系,在林業建設上取得了新的成績。今年全縣春季造林八萬三千多畝,超額完成了年計劃的百分之十九,撫育幼林十三萬七千畝,封山育林二十七萬多畝,目前已向國家交售木材七萬立方米,提前三個月完成了全年木材上調任務。…
【1980年】一把剪刀的銷路 張小泉剪刀是我國剪刀中的名牌,行銷國內外。過去這種剪刀由商業部門包購包銷,繞一個大圈子才能和顧客見面,就是在杭州也要半個月,用戶有什麼要求,也不能及時反映到廠裡。…
【1981年】浙江龍泉:“森林法庭”守護“綠水青山” 浙江省龍泉縣森林法庭建立一年來,已辦結山林案件75起,為保護森林資源、促進林業生產和社會安定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根據《森林法》的要求,這個森林法庭,專門負責處理山林案件,調解仲裁山林糾紛。…
【1982年】浙江衢州:包產到戶 農民富起來 浙江省衢州市實行“山權不變,戶種戶管,收益分成”的辦法,調動社員種植柑桔的積極性,到3月10日,全市已種植柑桔苗140萬株,1.2萬畝,相當於農業合作化以來發展柑桔總數的一半。 ——摘自《 人民日報 》( 1982年3月27日 1 版) 1978年11月,安徽鳳陽小崗村18位農民簽下一紙包干保証書,將村內土地分開承包,開創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先河,自此拉開了我國改革開放的大幕。…
【1984年】提質增效 生態優先 岱山推進標准化水產養殖模式 浙江省岱山縣漁山鄉水產養殖隊隊員林海平,今年承包了一點一八畝蝦塘養殖對蝦,長得特別肥壯。十月中下旬,共捕獲對蝦一千四百八十斤,畝產一千二百五十四斤,比一般蝦塘的對蝦產量增加七、八倍。…
【1985年】寧波:加強跨區協同 跨出寧波發展寧波 浙江省寧波市在實行對外開放的同時,大力加強經濟的橫向聯系。目前已同二十五個省市及中央各部門所屬企業建立多種形式的聯合,初步達成協作項目六十二個。…
【1986年】杭州:保障員工工資 激活企業內生動力 在分配制度上,除實行內部計件工資制企業外,全部實行浮動工資制。有的企業實行全額浮動工資制,把職工全部工資、獎金、加班費和各種津貼捆在一起,將各項指標化為分數,根據得分上下浮動。…
【1987年】寧波舟山港:40年風雨兼程,駛向世界舞台 專為寶鋼建造的配套工程——寧波港北侖港區,是世界上少有的天然深水良港。為了發揮其巨大優勢,國家採納寧波港的意見,除繼續滿足寶鋼進口澳大利亞礦石的中轉需要外,今后長江沿岸主要鋼廠進口的礦石,也將全部改用大船裝運,在北侖中轉。…
【1988年】浙江蘭溪:“老工業基地”改革煥新生 蘭溪市運用科學方法指導改革,成為浙江全省改革最活躍的城市。在短短幾年裡,這座城市始終圍繞搞活國營企業,在管理、分配、勞動人事諸方面連連闖過難關,取得令人矚目的進展,以較小的社會震蕩和代價,贏得了較大的改革成果。…
【1991年】南湖革命紀念館:筑牢紅色宣傳陣地 南湖革命紀念館是嘉興市在開展“我為南湖增光輝”活動中,由26萬多名共產黨員、普通群眾和社會各界集資興建的。它凝聚了316萬嘉興人民對中國共產黨的一片真摯之情。…
【1993年】小百花“越”飄香 浙江省小百花越劇團建團10年來,始終堅持藝術改革的方向,不斷強調人才的優化組合,刻意追求“新、美、精”的藝術目標,努力樹立奉獻合作的敬業精神,認真實施科學的決策和管理,使劇團呈現出生機勃勃的活力,藝術生產蒸蒸日上,青年演員茁壯成長,演出市場一片繁榮,走出了一條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建設第一流社會主義新型劇團的道路。 ——《 人民日報 》( 1993年9月17日 1版 ) “九陌樓台鬧管弦,粉飾太平年……”近日,有小茅威濤之稱的浙江小百花藝術團演員蔡浙飛在杭開設越劇藝術專場。…
【1994年】一座橋激活一座孤島 我國第一座跨海浮橋12月12日在寧波大榭島經濟開發區建成。這座由海軍東海艦隊工程船部隊設計建造的浮橋長455.5米,寬9.4米,可通過包括80噸拖挂車在內的所有二級公路上行駛的車輛,結束了大榭島群眾世代依靠擺渡進出島的歷史。…
【1995年】浙江義烏:培育村鎮干部 助力鄉村振興 浙江義烏市委制定培養跨世紀人才戰略,從今年起分期分批選送農村黨支部書記上大學,爭取在6年內有1/4以上的農村黨支部書記達到大專文化水平,其他農村基層干部達到中專或高中文化水平。 ——摘自《 人民日…
【1996年】台州推進普惠金融服務三農 農業銀行浙江省台州市支行和黃岩信用合作聯社在夏收夏種“雙搶”季節,向當地2100多個種糧大戶發放了“支農信用卡”。 ——摘自《人民日報》( 1996年8月15日 1版) 回憶起22年前的那個夏天,今年63歲的任昌林依舊記憶猶新。…
【1998年】浙江大學:“四校合並”鑄輝煌 新的浙江大學為教育部直屬高校,由教育部和浙江省共建共管。現有11個學科門類,是目前我國學科門類最齊全、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大學,共有145個本科專業、13個專科專業,有博士后流動站12個,一級二級學科博士點124個,二級學科碩士點192個,在校學生3萬多人,其中碩士研究生3500名、博士研究生1500名,另有外國留學生300多名,有教授800余名、副教授1600余名,其中有中國科學院院士7名、中國工程院院士6名。…
【1999年】一條海底光纜激活一座“信息孤島” 浙江省第一條海底光纜———寧波至舟山海底光纜日前完成前期准備工作,開始進入海底布線階段。據悉,這是目前我國完全自行設計、布線的最長的一條海底光纜。…
【2000年】杭州:社會各界送溫暖,困難群眾沐春風 去年1月7日,由杭州市委、市政府領導挂帥,建立了市總工會等10多個部門參加的“送溫暖工程”聯席會議制度。通過各級政府撥款、單位籌措、工會出資、社會捐助等,到去年底,“送溫暖工程”基金會基金總額逾5000萬元。…
【2001年】浙江:創新機制,筑牢非公黨建陣地 在非公有制企業這個黨建工作的新領域,浙江省委求實創新,趟出新路。省委組織部負責人介紹,目前,全省非公有制企業已有黨員15.5萬多名、黨組織10927個。…
【2003年】要管理更要服務 杭州全面推進出租房屋“旅館式”管理 2003年,杭州市區外來人口已超過140萬人,為了應對人口流動的新情況,杭州市公安局提出“要管理更要服務”,將社區警務的理念引入流動人口管理。 ——摘自《人民日報》( 2003年11月2日 1版) 出租房張貼二維碼,租客用手機掃描即可登錄“杭州市居住証服務平台”,自主完成流動人口信息居住登記申報、網上預約辦理《浙江省居住証》……今天,當你走進杭州的出租房就如同走進一家家管理得當,服務周到的旅店一般。…
【2004年】寧波建設外貿強市 從“寧波制造”的沉醉中覺醒,寧波的決策者們開始認識到:寧波在對外貿易中,更多的是勞動力參與了國際資本循環,而很少或沒有品牌參與其中。於是,寧波市委、市政府投入了較多的人力、財力、物力,加快實現從“寧波制造”向“寧波創造”的轉變。…
【2005年】沐浴改革春風 柯橋自主品牌多了 名列全國百強縣前十名的紹興縣被人們稱作“托在一塊布上的經濟強縣”,傳統輕紡產業曾佔經濟總量七成多。 ——摘自《人民日報》( 2005年8月12日 1版) 索密克、三力士、越劍、金蟬……近年來,這些響亮的品牌漸漸被人們熟知。…
【2006年】“法治”理念入人心 “法治浙江”建設全面推進 著眼於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的法治化,浙江省從10個方面的工作入手,日前率先全面啟動“法治浙江”建設。 ——摘自《人民日報》( 2006年5月6日 1版) 在村委會大院或是村民家門口擺上一張小桌、幾個板凳,一個“法庭”就齊全了。…
【2007年】以企帶村 以村促企 寧波“村企結對”結出共贏之果 作為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寧波很多民營企業與農村有著割舍不斷的“親緣”關系。如何讓先富帶動后富?去年3月,寧波市制定出台了《關於村企結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若干意見》,把村企結對作為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著力點,全市各地出現村企結對、經濟顧問、村企合一等多種結對形式,實現了企業與鄉村手拉手、共繁榮的態勢。…
【2008年】“推廣教授”:專精農業 深入農村 服務農民 黨的十七大提出,要支持農業產業化經營和龍頭企業發展,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怎麼發展?怎麼培養?我們這些“農字頭”的教師義不容辭。…
【2009年】55載“楓橋經驗”歷久彌新 護航平安浙江 “平安浙江”的理念與實踐,已經滲透到了浙江城鄉的各個角落,滲透到了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每個人的心中。 ————摘自《人民日報》( 2010年2月26日 1版) 今年是毛澤東同志批示學習推廣“楓橋經驗”55周年,也是習近平同志明確要求充分珍惜、大力推廣、不斷創新“楓橋經驗”15周年。…
【2010年】從蘭溪看浙江產業轉型升級之路 浙江經濟能取得如此驕績,與該省堅定不移地推動轉型升級有關。面對困難,浙江省委、省政府沒有退縮,堅定地提出:“困境中更要咬定轉型升級。…
【2011年】浙江:村級便民中心提實效 網上辦事效率高 浙江省日前在全國率先實現村村都有便民服務中心,全省3萬余個村(社區)的居民隻要到便民服務中心,就能享受“一站式”服務。 ————摘自《人民日報》( 2011年10月4日 1版) 楓江村便民服務中心的代辦員陳新木一直珍藏著一則《人民日報》(2011年10月4日)的報道,講的是楓江村便民服務中心剛剛運行之初,作為專職代辦員的他為村民代辦糧農直補卡的事。…
【2014年】浙江建設萬家文化禮堂 構筑百姓“精神家園” 在浙江, 文化禮堂不一定是村裡最好的房子,但一定是村裡最熱鬧的地方。依托農村文化禮堂和農村“文化大使”,通過寓庄於諧、寓教於樂“接地氣”的文化浸潤活動,將文明之風播進農民心田。…
【2015年】浙江安吉母親河還綠記 “現在安吉人知道,我們要賺最干淨的錢。通過10多年的努力,安吉每塊錢上的排放和能耗比,肯定是全省最低的。…
【2016年】“雪拉同”小鎮富民記 從近一年的實踐看,浙江特色小鎮效果已初步顯現:截至目前,浙江首批37個省級特色小鎮2015年新開工建設項目431個,完成固定資產投資額480億元,新入駐企業3300家,引進1.3萬多名人才,並帶來含金量較高的新增投資、新建項目和新增稅收。 ——摘自《人民日報》( 2016年3月1日 1版) 青瓷形象的地標、碎瓷砌起的牆面、展示瓷文化的劇場……走進位於浙西南的龍泉青瓷小鎮,仿佛踏入了青瓷的海洋。…
【2017年】推進“五水共治” 構建“綠色浙江” 2017年浙江不但要剿滅江河湖泊坑塘所有斷面的劣五類水,而且要做好鞏固、提升的文章。重點抓住“截、清、治、修”四個環節,實現從污水控源、污水處理、污泥清理到水體修復,全過程、全系統、全方位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