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梔子花開”何以在南京響堂村引來山鄉蝶變?

端午來臨,坐落於南京老山的響堂村迎來了梔子花開的時節。萬程鵬攝
民謠歌手演唱“響堂村歌”。萬程鵬攝
梔子花開,端午節來。
“聽,是稻田的聲音,淅瀝瀝,窣窸窸,梔子花瓣上落著蜻蜓......”6月3日早上,梔子花飄香的南京浦口響堂村迎來了一群新村民,一首村歌《山谷裡的時光》讓人們沉浸在寧靜美好的大自然中。
每年這個時節,梔子花總會如約出現在南京的街頭巷尾。清風徐來,花香四溢,鼻尖盡是南京城初夏的記憶。而南京市場上的梔子花大都產自響堂村,當地村民種植梔子花已有20多年歷史。今年的端午,新老村民相聚在這裡,共同演繹著“新時代、新鄉村、新民俗”的鄉村振興故事。
“梔子花姑娘”的故事傳承
南京老山是江蘇省最大的國家級森林公園,響堂村坐落其中。從南向北,茂密的山林與幽深的山路將水庫、梔子花田、礦坑相連,三面環山一面抱水,響堂村73座村屋被大大小小5座山圍繞。
提到響堂梔子花,不得不提孫晉霞。47歲的她是響堂村第一個上街賣梔子花的人。回憶自己初次賣花,孫晉霞笑言,那是1987年6月,她從自家田裡摘下一籃梔子花到江浦菜場門口叫賣,兩分錢一朵的花,一早上掙到了十塊錢。12歲的她用這筆錢到百貨公司買了鉛筆、橡皮和一大袋瓜子。也是從這一年開始,孫晉霞開始了賣花姑娘的生涯。每天晚上摘花、扎花,凌晨4點從家出發,梔子花開的20多天是她一年中最忙碌的時刻。
十幾年風裡來雨裡去,梔子花姑娘孫晉霞當上了媽媽,響堂的花也從浦口賣到了全市的大街小巷。1996年,花價漲到了一塊錢一束,跟著孫晉霞一起賣花的村民,每季都能掙到上萬元。在她的帶領下,響堂村家家戶戶種植梔子花延續至今,“五朵一束”的標准包裝也一直沒有變過。
孫晉霞的侄女趙真在南京主城區工作,周末的時候會回到村裡的老屋住上兩天。對於梔子花,“80后”的趙真有著不太一樣的想法。四年前,她和幾位小伙伴開始組織梔子花義賣,並打造了“愛心梔子花”公益項目。通過他們的努力,每年都能帶動近千個家庭以身體力行的方式參與其中,賣花所得用於鄉村小學改造計劃,貴州、四川和甘肅山區的一些學校都留下過他們的足跡。
在響堂,梔子花從最初村民謀生的農業產品,逐步晉級為這座山村的特產標識。與梔子花產業一樣,響堂也在進行著蛻變,從山坳裡一座不知名的村落發展成為南京現代新型鄉村的代表。
村民正在制作梔子花籃。萬程鵬攝
山鄉悄然蝶變
梔子花開,是江南地區端午到來的典型標志之一。2021年,南京市委宣傳部“我們的節日”選擇響堂作為端午文化傳承基地。去年端午節期間,這個小山村舉辦的梔子花大會吸引了不少市民。眼下,“梔子花開 端午節來”的標語亮相於南京城大街小巷。
“我是土生土長的響堂人,村裡這一年的變化非常大,村口的‘梔咖啡’上榜南京咖啡廳熱門榜,不少老鄉開起了民宿,家裡變成時尚又文藝的空間,收入也是芝麻開花節節高,大伙兒的日子越過越紅火。”趙真說,小時候怎麼都想不到,山谷裡的家鄉有一天會變得如此文藝,還能讓人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作為浦口重點打造的鄉村振興項目,響堂走出了一條以文藝賦能鄉村振興的創新之路。”浦口區文旅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秉持“藝術重構鄉村”的規劃理念,響堂項目成立了由原住民代表、新村民代表、設計師、運營機構和建設方組成的村民理事會,共同推進響堂的長期發展。
兒童體驗稻田插秧。萬程鵬攝
在響堂項目策劃參與者洪迎成看來,這一項目的定位是“鄉村消費新場景”。“核心就是通過與藝術家、設計師、品牌主理人的合作,對鄉村要素進行解構和重構,讓一個原本僅有風景的山村成為一個擁有更高附加值的生活中心,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是從都市性和鄉村性兩個維度上對鄉愁的表達。”她預計,響堂未來的居民群體中大約有30%原住民和70%新村民。
以梔子花為媒介,響堂正成為南京市民鄉村游的網紅打卡地。浦口區也在謀劃著響堂梔子花特色產業整合升級,並以此帶動當地村民增收,描繪出“鄉村振興”的獨特模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