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1.4萬名學生每年都要接受一周勞動教育

台州臨海:下農田進果園,勞動成為開學第一課

金晨、盧靖愉、謝蕾
2022年09月09日09:05 | 來源:浙江日報
小字號

揮鍬鬆土、插播秧苗……9月8日,台州臨海市中小學素質教育實踐學校的農業勞作園迎來了大石中學的學生,他們挽起衣袖、拿起農具,化身為一個個“小農民”,動手種起蘿卜。

不遠處的橘林,一顆顆青色的臨海蜜橘已挂在枝頭,任課老師項文灝向學生介紹起園內種植的臨海特色農產品,“有沒有同學吃過臨海蜜橘但沒見過橘樹的?現在果子還沒成熟,要注意病虫害防治、清理裂果、管理水分……”“大家可以品品羊岩勾青和蟠毫這兩種茶,講講區別。”

眼前的這所學校,位於臨海市白水洋鎮店前村,前身是琳山農校,是由中國科學院院士朱洗1933年創辦的。辦學初期,學校就規定從小學四年級開始,學生每天要有1小時的生產勞動時間,要培養一批既有文化知識、又善勞動實踐的青年學生。

如今,學校繼承和發揚了朱洗“且工且讀,心手並勞”的辦學思想,2005年發展成為一所融合了農、工、軍、法的綜合性實踐教育學校,也成為臨海市中小學生的勞動教育“共享”校園。

臨海市37所中學、每年約1.4萬名學生都會來此參加為期一周的勞動教育,住集體宿舍,參與農業勞作、五金制作、糕點烘焙、泥塑制作等16個項目,這一傳統至今已延續了17年。

隨著勞動教育越來越受重視,2021年,學校又租了20多畝土地對農業勞作園進行擴展。接下來,學校將嘗試把農耕課程與烹飪課程結合,讓學生既能體會勞作的艱辛,又能感受到收獲的喜悅。

今年以來,臨海在“勞動教育進課堂”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勞動教育進生活”,支持鼓勵全市各中小學校因地制宜,加快推進勞動實踐基地建設,融合本地資源、挖掘本土優勢,開展個性化、常態化、生活化的勞動教育活動。

(責編:艾宇韜、王麗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