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原創

“塘塘合作”讓高原牦牛“牛”起來

方彭依夢
2022年10月27日11:14 | 來源:人民網-浙江頻道
小字號

10月的四川理塘,處處生機勃勃。走進位於理塘縣禾尼鄉的牦牛產業園區,天高雲淡,紅色的牛舍在雪山、藍天的映襯下格外鮮艷明亮。遠遠望去,成群的牦牛正在園區現代化的圈舍周圍運動。園區附近8000畝優質牧草基地的草已長到1米多高,牛兒們悠閑地吃草、溜達。

理塘縣牦牛產業現代農業園區。人民網 方彭依夢攝

近年來,理塘縣通過創新合作經營模式、破解飼料供應難題、推動產業發展等路徑,建設集體牧場、優質飼草基地,打造現代化農業產業園區,走出了一條牦牛產業轉型升級之路。在此過程中,浙江省杭州市錢塘區的對口援建在助力高原農牧產業發展方面起到了關鍵作用,“塘塘合作”成效顯著。

牦牛養殖煥新機

數字化賦能園區管理

早上8點剛過,在園區務工的牧民洛澤仁開著自動撒料車,開始為圈舍的牦牛添補飼料。有了自動撒料車,4名飼養員就可以完成整個養殖場的飼喂工作。“現代化的圈舍每天都會定時消毒,園區裡的牦牛住得好、吃得好,不像我們以前養牦牛,總要擔心雪災和缺飼料。”洛澤仁說。

過去一年,在錢塘區駐理塘縣工作隊的積極推動下,理塘縣全面建成川西優質牧草培育加工、牦牛產業園區、數字農業中心等浙江對口援建項目,包括園區內4棟嶄新的育肥圈舍,用以解決牦牛養殖問題。同時,還建設了草料庫,用於牧草、玉米、豆粕和加工產品等的儲存,保障牦牛食用的是綠色生態草料,確保牦牛肉質、品質不改變。為保障牦牛健康生長,在草庫建設的基礎上,項目還配套建造了檢疫室和獸醫室。

如今的牦牛產業現代農業園區內,處處科技感十足。在浙江省對口援建項目的帶動下,目前,園區牛舍已經實現了對恆溫恆濕的智能化管控。按照“數字農牧”建設要求,園區依托涉農統籌建設了活畜交易及大數據中心基礎設施,同時依托浙江援建投資550萬元的大數據交易中心,切實解決了數字化管理中的軟件和設備問題。

園區裡的牦牛住得好、吃得好。人民網 方彭依夢攝

“現在這裡的每頭牦牛在入場時都會配有一個智能終端,作為牦牛唯一的身份信息,記錄牦牛的年齡、體重、性別以及后續的管理、疫病防控、繁育、屠宰等信息,實現從源頭開始的全程追溯、信息化管理。”高城鵬飛公司副總經理周斌說,圈舍裡還安裝有視頻監控系統以及環境監測設備,可實時監測溫濕度、光照、二氧化碳、硫化氫、氨氣等數據,飼養人員可以通過終端數據進行科學喂養。

據了解,目前園區共有13個牛舍,這些牛在牛舍裡被精心飼養,平均每天可以增重1.2至1.5斤,經過6個月短期育肥體重達到400斤后就可以出欄,比傳統的養殖周期縮短了兩年,將實現牦牛四季可出欄。

“我們一年可以養育兩季,一季5500頭左右,一年可以出欄2季,達到11000頭。牦牛產業園的打造,將有效改善牦牛‘夏飽、秋肥、冬瘦、春死亡’的惡性循環,實現鮮牦牛肉的全年供應。”周斌介紹。

“牛舍裡實現了恆溫恆濕智能化管控、自動撒料、終端數據科學喂養等科技,讓牧民們大開眼界。”理塘縣農牧農村和科技局副局長楊正康介紹,通過補飼,在生態養殖和不改變肉質的前提下,縮短牦牛生長周期並可四季出欄。同時,通過互聯網大數據,溯源並知曉理塘原生態牦牛,達到線上交易為主、線下交易為輔和產品交易為主、活畜交易為輔的作用和效果,不斷提高理塘牦牛知名度和銷量。

讓牦牛“吃飽”“長肥”

浙江杭州錢塘給四川甘孜理塘“送”草

理塘縣平均海拔4300多米,年平均氣溫隻有3.0℃左右。千百年來,“逐水草而居、逐水草而牧”的游牧生活,是當地牧民世世代代的生存方式。冬春季節,是理塘縣雪災頻繁“光顧”的季節,也是牦牛缺少飼草的艱難時刻。如何讓牦牛吃上“飽飯”?浙江杭州錢塘給四川甘孜理塘“送”來了珍貴的草。

近日,禾尼鄉禾然尼巴村的牧民斯郎澤仁來到牧場上,開始收割喂牛飼草。看見成片的優質牧草,斯郎澤仁十分高興:“今年冬天和明年春天,我們家100多頭牦牛的口糧不用愁了!”斯郎澤仁說,雖然自家有5畝割草地,但也隻夠給老弱病殘的牦牛臨時充飢,更多時候還是要拿錢去購買牧草。

禾然尼巴村是畜牧大村,全村共有298戶1586人,牦牛存欄達2.1萬頭。村裡有許多牧民都像斯郎澤仁一樣,在日常養殖過程中十分擔心牦牛越冬度春的飼草供應問題。“冬春季節無法放牧時,平均1頭牦牛要吃掉5斤干草,5個月下來7萬多斤才夠。”斯郎澤仁算了一筆賬,“按最便宜的1元1斤的干青草來算,總共需要幾萬元,是筆不小的開支。遇到雪災,1斤草要兩三塊錢才能買得到,有時隻好眼睜睜地看著牦牛掉膘甚至死亡。”

此外,隨著毒雜草和沙石地增多,部分草場出現退化,這也給牦牛吃草帶來困難。為了解決牦牛養殖缺少飼草的難題,2021年6月,杭州市錢塘區對口支援理塘縣,為加快牧區鄉村振興,決定投資900萬元在該村打造高原優質牧草基地示范項目。

浙江·杭州錢塘對口援建牦牛園區項目。杭州市對口支援和區域合作局供圖

2021年6月下旬,理塘縣農牧農村和科技局在禾然尼巴村選取8000畝退化草地,採取“機械+人工”的方式對草地進行改良,撒播燕麥草。“不但自己村的牦牛草夠吃,多余的還可以賣出去。”禾然尼巴村黨支部書記昂旺降措高興地說。

據了解,近年來,理塘縣還在禾尼、曲登、奔戈等鄉鎮集體牧場大力開展牧草種植,促進了牧草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提高了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今年,1.85萬畝優質牧草基地預計產牧草3237.5萬公斤,可供12319頭牦牛冬春補飼。”理塘縣農牧科技局副局長楊正康說。

把牦牛存進“銀行”

合作新模式助力規模化養殖

理塘縣地處青藏高原東南緣,是全國120個、四川省10個、甘孜州5個純牧業縣之一,也是四川省草原畜牧業重點縣。全縣草原總面積1345.65萬畝,其中可利用面積1063.4萬畝,牦牛產業是農牧民賴以生存的基礎產業,也是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重要產業。

據了解,原先理塘縣的牦牛養殖存在牛多人少、缺乏養殖勞動力的問題。“很多人家孩子出去讀書了,家裡沒有年輕人,那麼多牦牛根本養不過來。”據當地村民介紹,幾年前,這樣的情況比較普遍。

為解決無勞動力牧戶的后顧之憂,在浙江錢塘區的幫助下,四川理塘建立起了“園區+企業+合作社+集體牧場+種養殖大戶”的模式。通過該合作方式,牧戶可選擇通過“牦牛托管”的方式,把現有的牦牛交給園區(藏原牧業有限公司)集中養殖。每年年底,可按照一頭牦牛500元進行分紅。合同到期后,園區會將代管的牦牛歸還給牧戶。

理塘縣牦牛產業現代農業園區內,工人正有序地忙碌著。杭州市對口支援和區域合作局供圖

“牧戶通過托管的方式交給園區50頭共重5000公斤的牦牛,合同到期后,園區也歸還牧戶50頭共重5000公斤的牦牛。”楊正康表示,這種方式同樣適用於合作社、集體牧場和種養殖大戶。

在牦牛產業現代農業園區與集體牧場建立的全新的合作模式下,集體牧場將牦牛交給園區育肥3到4個月,每頭牦牛將獲利2000元至3000元,除去飼料和人工成本,每頭牦牛淨利潤的20%將反哺給出欄的牧戶,調動牧戶向園區出欄的積極性,保障園區有牛可養,解決了架子牛來源的問題。

“過去的傳統放牧方式促使草原放牧壓力大,牲畜對草原造成的破壞性也比較大,園區規模化科學化養殖,生態健康養殖有利於草原生態環境的保護。”楊正康說。

戶戶參與,戶戶發力,通過“規模養殖場+合作社+農戶”的運營模式,如今,理塘縣藏壩鄉468戶人家每戶入股1頭牦牛,實現了自主管理、自主運營。

“家裡缺乏勞動力,過去想發展什麼都困難。現在1家入股1頭牦牛,成本也不高,但收益卻大大提升了。”藏壩鄉扎西村原貧困戶益西曲扎說,自從有了牦牛專業養殖合作社,就像把牦牛存到“銀行”裡,還可以分紅,“非貧困戶與我們原貧困戶是按三比七來分成的,我們還給牦牛買了保險。”

集體牧場將牦牛交給園區育肥。杭州市對口支援和區域合作局供圖

此外,為了規避育肥牦牛過程中的風險,合作社統一進行技術指導、市場銷售,進行反季節牦牛育肥出欄,並聘請專家對牧民進行了牲畜科學飼養、管理知識和技能的培訓。而集體牧場則通過直接銷售牦牛肉、牦牛奶、酥油等奶制產品,年收入可以達到8萬到9萬元。

據統計,規模有500頭牦牛以上的集體牧場,理塘縣共有15個,養殖規模共計7500余頭,年出欄牲畜1000余頭,帶動牧戶750戶(其中貧困戶320戶)增收,實現牧民人均年增收500元、原精准貧困戶人均年增收700元以上。

“全面建設川西優質牧草培育加工、牦牛產業園區、數字農業中心等浙江援建產業項目,覆蓋禾尼、奔戈等5個鄉鎮36個村,輻射帶動17個鄉鎮。”錢塘駐理塘工作隊隊長,挂職理塘縣委常委、副縣長葉小明介紹,通過項目帶動,核心區牧民戶均收入增長了20%,優化完善了產業生態體系,牦牛產業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責編:方彭依夢、康夢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