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電力發展讓沒有礦的金華永康成為“五金之都”

在金華永康1049平方千米土地上,活躍著12.6萬個市場主體,其中有4萬多家企業。
傍晚時分,工作、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從車間、寫字樓迅速走出。從黎明到黃昏,看似平淡無奇的一天,這座小城的工業流水線可能又創造了新的奇跡。
思變
沒有礦何以成為“五金之都”
永康,一座沒有金屬礦產資源的小城,為何會冒出數萬家五金生產制造企業?
這裡,一頭挑著歷史傳奇,一頭連著“無中生有”的浙江縣域經濟典型氣質。
地處浙中的永康埋著“五金之根”。相傳軒轅黃帝曾在永康城南的石城山鑄造銅鼎及兵器。后來一些工匠留了下來成為永康人的祖先。《永康市志》記載,在唐代,永康已有人打制鐵具並設鋪出售﹔到了元代,永康的銅鐵鎖具被奉為貢品﹔明末,永康匠人為鄭成功軍隊鑄造利刃……
在農耕社會,山多田少的永康靠土地養不活一方人。窮則思變。自古傳下的“五金手藝”便成了一條新的活路。從宋代開始,很多永康農民挑起“行擔”,用自己的手藝賺取收入。盆鍋罐壺可補,鑰匙也可打……他們的足跡遍布全國城鄉,遠至邊疆與海島。
深耕廚具領域的王木央,正是一位補鍋匠。從1956年開始,他就以補鍋為生,肩上挑著擔子,滿載著坩堝、火爐、炭塊、砧凳、小錘、鑽子和棉布卷等,憑借著一手精湛的補鍋技藝,過著“挑子裡的生活”,一出門就是大半年。
父輩的執著與技藝的魅力,對王林興產生了極大的影響。1960年至1970年,王林興跟隨父親王木央走南闖北、風餐露宿,萌發了有朝一日自己辦廠做好鍋的創業夢想。后來,借著改革開放的東風,很多像王林興一樣的永康人都放下“行擔”,紛紛回鄉辦廠,並在全國布局廢舊金屬回收網絡,“無中生有”地聚攏著這裡稀缺的五金。
“五金工匠走四方,府府縣縣不離康”,這傳唱至今的歌謠是“行擔人”走南闖北的真實寫照,是“工匠精神”播撒四方的印記,更是浙江走出人多地少發展困境的証明。
在日復一日的千錘百煉中,五金行業經由“工匠”傳承,一代又一代。
逐浪
穿越迷霧看見新生
1978年之后,曾經的“行擔人”掀起了一股“回鄉辦廠潮”。從古山鎮墁塘村的地下作坊開始,永康民營企業像雨后春筍般蓬勃發展。
在永康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副局長胡振勇看來,從改革開放到20世紀90年代初期,永康經濟發展加速,村村辦廠、戶戶冒煙,企業家們賺到了“第一桶金”。
與此同時,永康電力工業也在快速發展。一大批35千伏、110千伏變電站陸續擴建投運。1981年,永康全域實現鄉鄉通電。1988年,永康實現戶戶通電,有力支撐了早期企業發展的雄心。
20世紀90年代初至2008年,永康出現了一波“浪潮經濟”。
永康工業迎來“井噴式”發展。彼時的國內市場具有明顯的模仿型排浪式消費特征。“浪潮經濟”能快速、靈活“反應”市場上浪潮化的迭代新需求,“短平快”地利用熱銷產品快速盈利。
從1994年的“保溫杯熱”到后來的“防盜門熱”“滑板車熱”“電動車熱”……熱浪滾滾中,永康五金行業的創業氣氛近乎狂熱。
“加速度”背后,是永康五金企業家們敏銳的商業嗅覺和不斷求變創新的意識。但模仿式的發展,從“遍地開花”到“曇花一現”,周期很短。在大浪淘沙之下,永康的八大五金行業得以形成,市場整合能力和產業集群體系也逐漸加強。
電力隱形在轟轟烈烈的經濟發展背后。
20世紀90年代以來,新的變電站相繼上馬,變壓器相繼新增,永康電網的調度自動化系統也得到開發應用,電網運行水平顯著提升。35千伏五峰變電站為例,該站1999年竣工投運,翌年擴建,2002年實現無人值班遙控自動化運行。一個變電站在4年間的3次蛻變,正是對那個奔跑中的時代的呼應。
1999年,永康供電公司首次開展10千伏帶電作業。
近年來,永康經濟擁抱高質量發展,向著高精尖的中國制造邁進。這裡的五金產業也實現了從小而散到精且強的騰飛。
突破
生成五金界“蝴蝶效應”
永康五金的全球影響力已不容小覷。1996年,永康一個縣級市“大膽”承辦了國家級博覽會——首屆中國五金博覽會。時至今日,已連續舉辦27屆,世界五金巨頭也紛紛參加。2021年11月,首屆世界五金發展大會落地永康。“中國永康五金指數”已走向世界,成為世界五金行業的風向標和晴雨表。
中國五金博覽會也進一步助推產業發展。“目前我們五金城日客流量上萬人次,日貨流量已超千噸,五金城市場成交額及增長幅度已連續多年穩居全國同類市場之首。”永康五金城集團相關負責人說。
從1978年的0.96億元增長到2022年的725.35億元,永康經濟規模“高歌猛進”,作為發展強力支撐的永康電力也走出了一條波瀾壯闊之路。2022年,永康全社會用電量達到63.18億千瓦時,工業用電量達到42.54億千瓦時,分別是1978年的320倍、468倍。
規模化的五金產業集群,一度依賴燃煤冶金爐模式。永康電網也形成了獨有的“雙高雙低”特性,即“高峰谷差、高耗能負荷集聚、低容載比、低新能源佔比”,且近乎百分之百依賴外來電。
針對這些難題,永康供電公司深挖潛力,擴大電網建設規模,截至2022年年底,共建成4座220千伏變電站、22座110千伏公用變電站﹔借助西電東送,增加能源供給﹔組建一大批五金園區微網系統,從儲側突破,讓“網荷”友好互動﹔推動傳統高耗能產業電氣化轉型升級,用10年時間將工業用電量佔全社會用電量比重壓降10%。
向新
與時俱進追逐綠色智能
眼下,對綠色、智能的追逐已成社會共識,五金轉型之路越走越快,電力“沉浸式”融入企業發展的程度也日益加深。
早上8點,張平陽來到車間,打開電腦登陸生產監控系統,上料、激光切割、劃刻等不同流程點位信息一目了然。按下啟動鍵,一個個機械臂開始舞動。作為某安防股份有限公司未來工廠的門框鈑金自動線工作人員,張平陽的任務是管理好這群“機器人同事”。
“就是要解放人的雙手。”在該公司總裁辦助理徐小遠看來,自動化、數字化改造能加速實現企業的迭代升級。
這座未來工廠60%的用能來自屋頂光伏發電。光伏板下,多條智能生產線正在運轉。智能化檢測線中,防盜門被送入檢測設備不到60秒,旁邊的液晶顯示屏一一呈現該產品的各種參數﹔智能噴涂線的上漆率從50%提升到80%……
接軌智能化低碳化,也是永康深化“畝均論英雄”改革的必經之路。永康通過探索“光伏+小微園區”綠色供電模式,推行用能數字化管理,提升企業能效水平,助力五金行業提升“畝均效益”。
徐小遠介紹,根據供電公司提供的節能改造建議優化生產流程后,該工廠生產線綜合能效提升了5%,一年節省約200萬元的用能成本,而且減少了碳排放,園區也實現了節能降耗。
“十三五”期間,永康工業單位用電能耗平均下降8.4%,其中金屬制品業單位用電能耗平均下降5.78%。永康市政府還出台政策鼓勵企業合理安排生產,多用谷電,年度用電谷比達到60%的企業不列入D類即倒逼轉型類企業名單,推動企業降本增效。
發展高端制造工藝的前提是高質量的供電,差一點點都會功虧一簣。在自動化作業車間,某公司裝備中心周生海說,人工基本隻負責上料、下料和設備維護,其他精細化作業都由約200位“機器人同事”完成。
從曾經漫天粉塵的粗放用能到如今的精細用能,通過指尖跨境電商,永康五金觸達全球,完成從趕潮到弄潮的轉變。回頭望,更見浙江縣域經濟在歷史浮沉中迎風生長的堅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