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永嘉:青春與鄉土的“雙向奔赴”

“希望有更多年輕人到我們這樣的鄉村一起創業。”連日來,在溫州市永嘉縣楓林鎮鑊爐村,80后入鄉青年周圓忙著打造“數字游民聚落”,招募聯合主理人,期待千年古鎮在數字時代煥發新活力。
初夏的楠溪江畔,山野如畫。這個曾經的“空心村”,如今因年輕人的回歸重煥生機。“現在村裡又熱鬧起來了!”90歲的徐鳳臻說。隨著周圓等一批年輕人的到來,楓林這座千年古鎮,正迎來一場青春與鄉土的“雙向奔赴”。
鑊爐村的變化是生動的注腳。該村不久前剛入選2024年國家級美麗休閑鄉村,而在2022年前,這裡還因環境“臟亂差”被挂“黃牌”。改變始於周圓的到來。短短3年,不僅村子面貌煥然一新,村集體收入更是從10萬元躍升至2024年的200萬元。
周圓是永嘉鶴盛鎮人,此前在溫州、杭州經營文創公司,為溫州許多景區村承擔設計規劃任務。看中鑊爐村明顯的區位優勢和杭溫高鐵設站機遇,她決心來此創業。改造老舊農具房、流轉土地打造景觀農業、建設水上營地……在鎮村兩級的支持下,周圓一步步推動規劃落地。
小村的“美顏”振興了人氣,更激活了產業。周圓開辦民宿,招聘的30多名員工中超八成是本地大學生﹔推出咖啡麥餅工坊,原料全部向村民訂購﹔策劃開鐮節、麥田生活節等活動,年均吸引游客超8萬人次,帶動農產品和工藝品銷售超60萬元。
“現在我離不開村子了。”周圓笑著說。她計劃以數字游民聚落為平台,通過租金減免、收益分成等方式,吸引更多年輕人加入鄉村建設。
在楓林鎮景沙崗村,另一群年輕人也在書寫振興鄉村的故事。北京大學博士、浙江財經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副院長楊言生,如今每周至少兩次從杭州來此工作。他因全國大學生鄉村振興大賽與楓林鎮結緣,如今成為“自在楓林”青年鄉創社區的創業導師。
這個由大賽孵化的鄉創社區,正探索青年“引育用留”新路徑。90后陳望鋒在此開辦民謠酒館,00后楊一帆研發養生茶飲,他們看中的不僅是楠溪江的生態優勢,更是鄉村創業的廣闊空間。“楠溪江這麼好的地方,別人來旅游,還得花錢,我留在村裡就是賺了。”陳望鋒說。
鄉愁,同樣是召喚游子歸來的重要紐帶。曾在韓國、日本等國打拼的徐成龍,在2012年回到老家楓林鎮楓三村。他牽頭復活“楓林24節氣”民俗,打造鄉村博物館和文旅綜合體,讓傳統煥發新生。作為永嘉縣民宿行業協會會長,他期待更多年輕人回歸,“我對農村非常熱愛,也充滿期待,我還年輕,可以再干20年。”
在他的帶動下,90后徐新宇回村重開祖傳餛飩老店,吸引多地游客打卡﹔楓二村的徐靜靜、徐瑞芳姐妹返鄉開辦“舟裡咖啡”,單日營業額最高超萬元,還帶動5位兒時玩伴回村加入。
“沒有人不想回家鄉。”徐瑞芳說,“楠溪江的山水,就是最美的資源。”
近五年來,楓林鎮已吸引超百名青年返鄉。聚焦青年人才寶貴資源,永嘉縣正大力實施“楠溪創享家”青年入鄉創業就業計劃,打造“資源+平台+青年人才”的鄉創孵化路徑,支持青年人才入鄉創新創業。
如今在溫州,有近7000名青年正活躍在鄉村一線,他們將創意與熱愛扎根田間地頭,成為鄉村振興不可或缺的青春力量。(鄭涵)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