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种“十年磨一剑” 帮扶“四季不得闲”
杭州:“致富方队”让高山蔬菜不愁卖
8月16日,眼看杭州临安又热出新纪录,杭州市农科院蔬菜所所长郑积荣和他的同事背上测量工具,顶着热浪,直奔临安区清凉峰镇浪广村。
他们此行的目的,是要给在浪广村新品种选育基地里的番茄新品种——“杭杂504”番茄做个全方位的“体检”,为2024年新品种投放市场做数据积累。
“我们培育‘杭杂504’番茄的亲本,前期花了近6年时间,‘杭杂504’番茄在各基地试种也有一年,按照目前的工作进展,后年就可以上市推广了!”番茄量株高、茎粗、叶片大小……郑积荣一边记录,一边兴奋地与记者分享工作成果。
一个番茄新品种从研发到端上百姓餐桌,究竟要如何层层“闯关”?
“从种质资源收集到新品种育成再到消费者餐桌,一般需要7到9年时间,可谓是‘十年磨一剑’,每一步都有失败率,10年出不了一个新品种也很正常。”他说,每季要种下超过2000个番茄种质材料,并杂交配制300个以上的新组合,通过田间观测、结合实验室数据检测,从组合中筛选8—10个优势组合进行多点试种评选,而最终可能就只有1—2个品种能够成功上市,“真是百里挑一!”
这边,郑积荣团队正在忙“研发”;那边,方锡高已经乐着“收获”了。
正在记者前往基地采访的当口,方锡高雇的十几名农工,正围着刚刚采摘下来的一大堆茄子忙着打包装箱。“喏,这茄子漂亮吧,一会儿就装车发往上海……农科院帮我们研发的新品种‘杭茄2010’,不仅卖相好,口感也甜糯,一炒就熟,卖得很好!”方锡高说。
听到老方的“自卖自夸”,站在一旁的杭州市农科院派驻清凉峰镇的科技特派员王宏也笑了。
方锡高是土生土长的浪广村人,背后有农科院“致富方队”的良种和技术支持,种菜也有底气,把全村305亩农地全部流转纳入麾下——100多亩“杭茄2010”、40余亩“杭杂503”和“杭杂603”番茄、40余亩“杭椒多利”辣椒……一个个带着编号的优质蔬菜新品种,在浪广海拔800多米的高山上繁茂生长。
作为下派清凉峰的科技特派员,王宏每周都要到清凉峰、龙岗等地开展实地帮扶,给菜农培训,去田头手把手教他们实操种植技术。正因为有“高人”指点,再加上浪广村独特的高海拔带来的日夜温差和日照条件,使浪广蔬菜不愁卖。如今,老方300余亩的菜地也带动了本村30多名村民就业,“忙起来的时候,人手根本不够,我们还要到安徽那边找帮工。”
当下,杭州市农科院的科研成果已走出清凉峰,送到了临安无数个田间地头。临安区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临安全区目前共种杭茄2000余亩,杭杂番茄500余亩,杭椒1000余亩,年总产值达5400万元。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