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外漕经验”激活乡村发展动能

入选浙江第二批省级农村引领型社区名单和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名单;今年,在全省第一批未来乡村建设试点村名单榜上有名……位于宁波江北区甬江街道的外漕村,正在绘制一幅欣欣向荣、共同富裕的美丽画卷。
但在上世纪末,外漕村却被当地人戏称“老鸭生蛋村”。“当时,村子周围都是农田,村里只有一个养鸭场可以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村级固定资产不足20万元。”外漕村党支部书记李根华回忆道。
1995年,李根华被选为外漕村党支部书记。怎么让外漕村富起来,让村民的日子好起来,成为李根华每天惦念的事。
在外漕村,百姓事百姓说了算。甬江街道供图
“一上任,我就和党支部的其他同志一起走访村民。通过深入了解,发现大家之所以人心不齐、缺乏信任是因为他们对村务没有知情权。”李根华介绍,很快,外漕村诞生了浙江首个“村民代表议事”制度,让村民参与到村务决策中来——外漕村从村民中选举产生村民代表,不定时召开村民代表大会。会上,村民代表把从村民那里收集到的意见反馈上来,由全部代表表决是否施行,同时,村委会也会将接下来的工作和安排向代表们汇报。“这种形式就实现了上行下效、上传下达,增加了透明度和村民的知情权,增强了村民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决策的意识。”李根华说。
在外漕村今年10月的一次村民代表大会上,村民代表们反映了各自收集到的意见——“由于企业的进驻,村里人变多了,车位愈发紧张,是否考虑新建或改造停车场?”“村里有不少空巢老人,可否新建老年食堂或为他们提供送餐服务?”意见或大或小,但每个村民的意见都会有回应。
一次次的村民代表大会,也记录了外漕村的蝶变之路。“村集体经济建设中的每一步,都有村民的参与。”李根华介绍,1996年浇村马路,就是村民代表监督和主动管理的。
“三权分置”制度改革助力村民增收。甬江街道供图
“到了2000年,外漕村挣到的集体‘第一桶金’,也是大家集体出主意的成果。”李根华回忆道,为了提高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外漕村建设村级物业用以承接城市外迁的小微企业。村里资金不够怎么办?外漕村在开发模式上寻求解决之道。“通过村委扩大会议讨论,我们决定以集体土地为抵押向银行贷款启动资金,不足部分由中标者带资建造。”李根华介绍,通过合作开发模式,外漕村建造了3.1万平方米村级物业。为最大限度利用好土地资源,外漕村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置”制度改革,将完善土地流转模式作为改革的突破点,主动帮助、合理赔偿农户收回低价出租的土地经营权,并通过土地股份合作、发放安置补助费等形式鼓励农户向村集体交回承包地。
和以前村里只有一个养鸭场相比,如今的外漕村早已不可同日而语。村级物业建成后,该村引进工业企业23家,初步形成一个占地面积约80亩的工业小区,工业小区每年可以为村集体增收450万元。据统计,16年间,外漕村的股份分红从2006年每股10元、一年最多能拿到480元,上升到2021年每股170元、一年最多能拿到8160元,翻了17番。
在村级事务管理制度方面,外漕村梳理出台《外漕村权力清单》,逐条绘制权力行使流程图,并在宁波市首创“村级财务分析会”,基本实现村干部权力内容全覆盖,村级财务管理进一步规范,服务效率和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
村庄美、产业兴,百姓生活越来越有盼头。甬江街道供图
随着数字化改革浪潮的到来,外漕村改革迈出新步伐。通过数据采集,当地“智慧农场”实现了智慧化管控、灌溉,比传统大棚节约80%用水;依托“资金码”“资产码”“人员码”“公开码”“交易码”推动文旅、医疗保障、居家养老、生态治理等方面与数字化有机融合,持续推动村级治理提档升级;通过“健康养老”一件事,优化一站式、多样化、专业化、普惠化的未来养老服务……通过率先探索以数字化手段助力未来乡村建设,外漕村在农业发展、社会治理、居民健康等方面做出了样板性实践。
细数外漕村多年来的发展,先后出台的经济制度、社会治理制度、生态文明制度、村级权力运行制度等方面共二十多项举措是最稳定的“发动机”。外漕村正是通过全方位、深层次、多领域推进制度性变革,使村庄逐渐走上了共同富裕的“快车道”。
下一步,外漕村将继续实施数字赋能、收入倍增、乡村振兴、服务优质、保障暖心、幸福培育、环境营造等重点工程,力争到2026年,村级固定资产达到3000万元以上,家庭年可支配收入达到20万元以上,成为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新样板。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