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开化:乡村有了数字“范儿”

数字乡村建设,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2022年7月21日,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联合在浙江省召开全国首个数字乡村建设现场推进会。同年年底,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与浙江省人民政府签署共建数字乡村引领区合作备忘录,支持浙江建设数字乡村引领区,这为浙江数字乡村建设赋予了新使命、指明了新方向、注入了新动力。
作为数字经济的先行地,浙江省数字乡村建设一直走在全国前列。2022年浙江省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达到68.3%,连续四年位居全国首位。聚焦数字乡村引领区建设新目标、新要求,4月25日至26日,浙江省委网信办、省农业农村厅在衢州市开化县召开全省数字乡村引领区建设现场推进会。
全省数字乡村引领区建设现场推进会在衢州市开化县举行。人民网 方彭依梦摄
作为大会承办地的开化,近年来一直以数字乡村赋能农业智能、迭代乡村智治、引领农民“智富”,成为了浙江省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加快推动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赋能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的生动缩影。
数智赋能
幸福生活触手可及
“小石啊,麻烦你帮我看看,这里可以打印养老保险单吗?”近日,走进开化县华埠镇金星村的数智生活馆,管理员石羽正在为村民薛仙英解决生活难题。
接过薛仙英的身份证,石羽在政务服务一体机上进行操作,没过几分钟,便将一张打印好的养老保险单递给了她。
据了解,金星村留守老人群体庞大。面对出行、就医、办事、消费等高频事项,不少老年群体很难自如应对。“很多政务服务事项在手机上就能查阅,但对于老人来说,实际操作还是比较困难的。”石羽表示,乡村数智生活馆嵌入了政务服务、金融服务、医疗就诊、便民生活等功能,并配备管理服务人员,有利于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数字乡村建设发展的成果惠及更多群体。
金星村的数智生活馆。开化县委宣传部供图
村里有了数智生活馆,村民足不出村就可以享受优质公共服务。
“在数字金融区,村民可以办理现金存取、假币更换等业务;在购物区,村民自家的生态农产品摆放齐整,游客看中后可以直接下单寄回家;在政务服务区,村民可以查阅社保、医保等政务服务信息;在智慧健康小屋,村民可以向医生视频‘问诊’,并从自动售药机里购买急需药物。”石羽介绍,乡村数智生活馆打通了现代物流体系、公共服务、数字化产品推广和适老的“最后一公里”,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距离乡村数智生活馆不远处,一场直播带货正在进行。
“今天我们为大家带来的第一款产品是开化的山茶油,这款产品从原材料入库到成品销售都经过严格控制,规范操作,保证每一滴山茶油高品质达标。”近日,在金星供销社(直播基地),两名工作人员正通过抖音、微信直播推广开化的农特产品,直播界面上,网友的点赞、评论不断跳出。
工作人员正通过抖音、微信直播推广开化的农特产品。人民网 方彭依梦摄
近年来,金星村依托乡村数字改革,通过互联网、新媒体等新兴传播手段,打造了金星供销社,带动当地的农产品销售。
“货架上的产品都是我县农特产品,每个产品包装上都有一个浙农码,大家可以通过扫码就能看到我们产品的溯源信息以及购买链接。”开化县经济和信息化局电子商务发展中心主任汪胤芳告诉人民网,直播基地是2022年11月打造的,旨在通过借助互联网等新媒体传播渠道,扩大钱江源区域公用品牌宣传推广力度,拓宽开化当地优质农副产品销售渠道。
每个产品包装上都有一个浙农码。人民网 方彭依梦摄
“这里就是我们的共富直播间。”汪胤芳介绍,目前,已有MCN机构入驻开化,签约并孵化本地达人,达人业务涵盖旅游、美食、直播带货等。截至3月底,已常态化运营4个月余,已孵化全网50万粉丝以上达人1人,10万粉丝级达人3人,5万粉丝级达人5人。“通过助农直播这种模式,不仅拓宽了农产品的销路,也增加了开化农产品的知名度。”汪胤芳说。
人民网了解到,近年来,开化县紧扣直播电商、农村电商等业态,已实现近五年县域网络零售额增速均保持在30%以上,2022年县域网络零售额突破30亿元。
数字创新
助力产业跃层升级
龙顶茶史,始于晚唐,兴于明清,在明朝被列为贡品。茶圣陆羽在《茶经》“八之出”中就提到“浙西”,南宋梅花诗人张道洽更是盛赞“神奇,真乃形美、色美、香美、味美四美俱全的深山佳茗”。
地处中国绿茶“黄金三角”核心区,开化森林覆盖率高达81%,素有中国“亚马逊雨林”和“浙西林海”之称,特别是长三角地区唯一的国家公园—钱江源国家公园坐落于此,是我国华东地区重要的天然生物基因库。正是这种独一无二的自然环境,成就了龙顶茶形美味佳、鲜香浓醇的特点。
龙顶茶。开化县委宣传部供图
为了让小小的茶叶插上数字化的翅膀,近年来,开化依托“浙茶香”平台,创新打造“开化龙顶一件事”特色应用,围绕全产业链数字化管理,打造茶种植、茶加工、茶流通、茶文化、茶品牌、茶服务等六大应用场景。通过聚焦数字茶园建设,串联茶树品种、茶园规划、茶园管理、防灾减灾等环节,实现茶种植闭环管理,打造开化龙顶全产业链数字化应用。
作为农业支柱产业,开化龙顶正搭上“数字化快车”,实现产业升级。
4月,走进位于开化县池淮镇芹源村的浙江云翠茶业发展有限公司下属有机茶示范基地御玺明代贡茶园,这里在御贡园遗址的基础上,通过“人工+生态+数字化”的生态立体管理模式,打造了连续19年的有机茶园。
御玺明代贡茶园。开化县委宣传部供图
“这是日本进口的防霜扇,它有极强的风力,通过强力的风力改变区域小气流,配合自动喷灌系统,可以让茶树在倒春寒的时候有效防止霜冻。”浙江云翠茶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汪洋介绍,茶园的面积共有1080亩,不喷一滴农药、不施一粒化肥、不用除草剂。“路两边的杂草、茶树上的虫洞和蜘蛛网清晰可见,这是有机管理最有力的证明。”
汪洋告诉人民网,起初茶园通过粘虫板、太阳能杀虫灯、人工除草等方式进行管理,成本非常高。2020年底,茶园率先建成首个智慧茶园体系,包含声波杀虫、虫情监控、土壤监控、气象监控及控制中心。目前,御玺智慧茶园应用系统已接入“开化龙顶一件事”平台,实现数据全贯通、业务全闭环、服务全集成、一码全管控。
云翠茶业的智慧茶园是茶产业数字化转型的一个缩影,茶叶生产正从手工向规模化、标准化、数字化发展,让茶农、茶企逐步实现从“靠经验做茶”到“看数据制茶”的飞跃。
来到浙江云翠茶业发展有限公司时,工作人员正通过电脑屏幕,查看当天的茶园信息。
“智慧茶园的打造,让工作人员可以实时在线监测茶园温度、湿度和病虫害等,为茶叶采摘提供科技支撑。”汪洋说,“我们还是全县16家共享茶厂之一,为有需要的家庭作坊、合作社提供代加工服务。通过‘开化龙顶一件事’应用,可实现在线接单,抱团激活茶叶经济,让茶农共享致富好茶。”
工作人员通过电脑屏幕查看当天的茶园信息。开化县委宣传部供图
从管理、生产再到销售,每一个环节的数字化赋能都为开化龙顶茶带来了创新与发展。据了解,在开化龙顶全产业链数字化应用的基础上,近年来,茶园还积极探寻“三产”融合新模式,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每年为村集体带来百万元增收,带动村民迈向共同富裕。
“数字+文化”
探索未来乡村发展密码
春光明媚,天朗气清。走进开化县下淤村,风光秀丽,游人如织。走过霞洲大桥,远处山峦叠嶂、红绿交织,水面波光粼粼、清澈见底。近年来,下淤村紧扣“艺创源乡·乐活下淤”发展主题,大力发展数字乡村建设,同时,建设两山展示馆,搭建了GEP核算和共富林业等数字化应用,通过共创、共融、共生、共享,全力打造出了一个集数智赋能、文艺创新的未来乡村,书写了“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的共富篇章。
下淤村美景。开化县委宣传部供图
来到下淤村党群服务中心,一张“文化空间地图”为打卡的游客提供了很大便利。
“这里可以看到下淤村的文化空间布局,其中有两山书房、乡村艺术馆等点位的具体位置,用户可以根据定位,随时查找周边步行15分钟等范围内的所有空间资源。”开化县音坑乡党委委员、副乡长胡炜介绍道,“点击进入感兴趣的空间后,可以查看空间的介绍、详细的地址、路线导航等内容,帮助用户筛选出行点位,并结合行程和需要,规划路线。”
不仅在下淤村,无论身处衢州的任何位置,都可以使用“文化空间地图”随时查看到周边空间资源,包括品质生活圈、品质打卡线路、数字文化共富带、文化产业等多个类别。
下淤村“文化空间地图”。网络截图
除了“文化空间地图”,下淤村还有一幅“文化日历地图”,可将未来30天内的文化活动通过日历的形式展现出来,让用户可以结合自身空闲时间和兴趣喜好,从中选择感兴趣的活动进行参与。
“村里组织开展的活动我们都会提前在数智文化空间站内发布,村民可根据发布的时间、地点来参与。五一假期即将来临,届时我们还会推出更多的主题活动,邀请村民、游客一同参与。”胡炜说。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开化感受山水好风光,但依旧有不少游客反映不知道去哪游玩。为此,“e路有你”板块推出了“智能推荐”功能,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智能适配山水旅游线路,配套周边民宿、餐饮等信息,形成10条以上的旅游攻略。
据介绍,点击进入攻略,里面会有详细的景区景点介绍和行程规划,还可以直接点击产品进入预订、预约、购买,实现一条龙服务。如果用户已有旅游线路的规划,想寻找合适的落脚之地,可以点击“暖心住”,详细了解并预订特色酒店名宿。
“很多旅游问题可以向数字化要答案,我们积极布局数字新基建,利用数字化改革,将运营做细做精做实,打造数智文化空间站,提升旅游承载力和游客幸福感。”胡炜说。
以数字化手段满足城乡居民多元化、差异化的文化需求,重塑人民文化生活的精神港湾。截至目前,“数智文化空间站”应用已集成各类文化空间1.3万个,上架各类文化活动2万余场次,统筹特色文化人才1.4万余名,月均访问量达9万人次。
穿过村中的两山广场,不少村民在这里跳舞、遛弯,更有远道而来的游客停下来休息、聊天。群众的幸福生活离不开好山好水好空气,在广场旁的两山展示馆,共富林业和GEP核算分析两山资源转化应用以数字化手段将开化的绿色资源可视化、具象化。
“大屏展示的是开化县域林业数字全景,开化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更具有巨大的林下空间,但在高效利用方面却存在林地资源碎片化、林下情况复杂多样等难题,对此,我们创新开发了共富林业应用林下经济智治场景。”胡炜介绍道。
两山展示馆。人民网 方彭依梦摄
要想规模化发展林下经济,首先要解决的是林地碎片化问题。“我们开发了林地收储的功能,在大屏的左上角可以看到,我们通过林地入股、流转、共享三种方式储备的林地面积共计7万多亩。”胡炜表示,2022年以来,共吸收8943户林农、3.2万亩林地入股建成首批林地储备库,已发放收储资金3150万元。
据了解,截至目前,下淤村已完成村集体收储494亩,获益15万余元。同时,通过系统,下淤村还从林农手中收储了74亩的闲散林地,发放收储金额2万余元,在全面盘活林地资源的同时,也让林农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开化丰富的林业资源除了给我们带来了林下经济收益之外,还可以通过核算评估生态系统生产总值,简称GEP,进行贷款等生态价值转化,贷款的资金可以用于建设我们的数字乡村。”顺着胡炜的指引,开化县GEP一张图清晰展现。
开化县GEP一张图。开化县委宣传部供图
“在图上找到下淤村的位置,描绘出下淤村集体山林的范围,就可以实时测算出山林的生态价值,可以看到,目前框选的这片区域的生态价值为157万余元。”胡炜介绍道,“点击GEP权证,简单输入信息,短短数秒钟后,便可以在线生成该片山林的生态价值权益证明,权益证明上会体现出地块的资源信息、地标、生态价值构成、区位图等详细信息。有了这张权益证明,就可以申请贷款。”
实际上,早在2022年5月,下淤村就完成了全市首笔GEP贷款150万元,这张是当时正式审批通过的权益证明。通过审批后,农商银行发放了150万元的GEP“绿金相伴”贷款,村集体将这笔资金用于龙坦窑、汉唐二期等项目工程建设。通过生态价值的量化和赋权,生态资源也就真正变成了生态资产。
据统计,目前,全县已累计为6个村集体发放贷款1350万元,为乡村振兴、生态富民提供了有力支撑,让老百姓在坐拥绿水青山的同时,也让绿水青山“有价有市”。
开化县委书记夏盛民表示,下一步,开化将认真贯彻落实本次全省数字乡村引领区建设现场推进会的会议精神,持续优化数字生态、做强数字经济、迭代数字治理,以数智赋能打造“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中国式现代化山区县样板,为全省数字乡村引领区建设作出更多开化贡献。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