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中發現新物種 這款“派大星”你認識嗎

以西班牙油條命名的虫子、以樂隊命名的蝦……海洋中發現的新物種,有不少被賦予了有趣的名字。如今,海洋生物中又多了一個以“派大星”命名的深海海星新物種——“派大星”背板海星。
在2020年度“十大海洋新物種”名單中,由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科學家團隊發現的深海海星新物種“Astrolirus patricki”成功入選,它還有個形象的中文名——“派大星”背板海星。
“派大星”背板海星通體呈粉橙色,有7個細長的腕,身體中心的體盤非常小,外觀與珠圓玉潤的動畫角色“派大星”相差甚遠。
那它為什麼會被叫作“派大星”?該物種命名者、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與上海交通大學聯合培養的博士研究生張睿妍向記者道出了原委:“‘派大星’背板海星所屬的項鏈海星目分布於深海,因此外表與大家印象中的海星區別較大。取名‘派大星’是因為它的特殊生活習性——與深海海綿動物生活在一起,從而獲得更多食物,就像動畫片中的派大星和海綿寶寶一樣。”
名字聽起來輕鬆有趣,但其實“派大星”背板海星的發現過程頗為曲折。
張睿妍告訴記者,早在2013年國內科研人員就首次採集到過樣本,“但不是所有標本採集后都能立刻得到鑒定。現在從事海洋生物分類學的人才有限,不管是國內國外,樣品館中總有大批樣品等著人們來研究鑒定。”
2016至2019年,我國科研人員又先后4次採集到“派大星”背板海星樣本。採樣后,科研人員會對樣品做好標記,包括採樣航次、潛次、位置、水深等信息,然后帶回實驗室進行進一步鑒定。
張睿妍告訴記者,第一次遇到“派大星”是在2018年年底,她像往常一樣在實驗室裡進行樣品鑒定,一個細節讓她對“派大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鑒定樣品都需要參考採樣時的視頻記錄,我發現視頻中採集的3個‘派大星’樣本都附著在海綿上,與其他海星相比顯得十分特殊。”這引發了張睿妍的好奇心,讓她想要對這種深海海星一探究竟。
張睿妍說:“我們研究團隊通過提取‘派大星’背板海星基因片段,並在全球生物序列數據庫GenBank中進行比對,確認了其屬於項鏈海星目。之后,團隊又通過體視顯微鏡分析其形態構造,加之文獻、照片對比,發現它屬於項鏈海星科背板海星屬,再根據它與該屬下目前發現的唯一物種‘巴拿馬背板海星’存在明顯差異推斷可能是新物種。”
在取名時,該物種的特殊生活習性讓張睿妍萌生了靈感。“其實物種命名的方式有很多,大多會參考採集地點、樣品形態特征等,學術性都比較強。”她說,自己取名“派大星”時咨詢過周圍同事的意見,聽完她的解釋,大伙都覺得創意十足。“我也沒想到,當初的這個小創意竟讓這麼多人對‘派大星’產生了興趣,如此看來這個名字也挺不錯。”張睿妍笑道。
“其實在這之前,還有以西班牙油條命名的虫子、以樂隊命名的蝦……比如這個名為‘Synalpheus pinkfloydi’的蝦,由於其大而鋒利的亮粉色爪子,給喜愛英國搖滾樂隊平克·弗洛伊德(Pink Floyd)的發現者帶來了靈感,也被大家戲稱為‘最搖滾的鼓蝦新物種’。其實分類學家也並非一群枯燥乏味的‘老學究’,大家也是緊跟潮流的。”張睿妍笑道,“希望也能借此機會,讓深海海星走進更多人的視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