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准“時與勢”的節拍,紹興越城在大灣區加速崛起

每一個可以預見的變革,都有長久積蓄的起點。固本、思變、破圈,關於城市的成長邏輯,紹興越城不斷重新定義。
今年,恰逢紹興濱海新區獲批設立兩周年。從紹興越城區、高新區、袍江開發區“三區合署”,到集成電路、高端生物醫藥兩大省級“萬畝千億”級新產業平台拔地而起,越城不僅通過“首位度中心城區”的重新定義進入領先賽道,並開始以更高的辨識度、更大的視野擁抱大灣區時代。從有限空間走向無限空間、從產業固守走向創新驅動、借開放融合提升城市能級,走過悠久的歷史,越城的故事,翻到了新的一頁。
2020年,越城區地區生產總值首次突破千億元,以高於浙江平均的增速晉級浙江“千億俱樂部”﹔2021年賽迪百強區榜單中,越城整體排名較2019年上升22位,排在紹興市第二,浙江前十。
機遇,拉大城市發展框架
如果把越城比作一個人,那他算得上是位奮進的“有為青年”。
越城區設立於上個世紀80年代,是紹興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作為一個獨立的行政區域而言,實屬年輕。但在傳統語境和區域格局中,這位青年,一直都是個追趕者。
2013年之前,越城區是紹興市本級唯一一個下轄區。在這段時間裡,越城區“格局”很小,下轄8個鎮街,大部分事權也由市級部門直接承接,以老城區的城市管理為主要職能,發展經濟一直不是越城的強項。
“當時,越城的經濟產值僅有300億出頭。”翻開檔案材料,越城區委辦副主任、區檔案局(館)長董湘頤告訴記者,短短8年時間,越城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隨著城市群抱團發展,都市圈經濟崛起,位於杭州灣‘收腹’區位的越城站在了一個更大的舞台上。2013年,紹興啟動了大城市建設,紹興縣和上虞市先后撤縣(市)設區,形成了越城區、柯橋區、上虞區三區融合發展的格局。”
此后,紹興不斷對既有的空間進行內部優化重構,越城區不斷變化。
從橫向空間來看,2018年6月,紹興的越城區與高新區、鏡湖新區“三區合並”,越城區增加了近三分之一行政區劃面積﹔之后,越城區又與袍江開發區“合署辦公”﹔2019年,濱海新區設立,與越城區按“一個平台、一個主體、一套班子、多塊牌子”體制架構運作,越城區版圖擴大了數倍,各區域間行政壁壘快速打破﹔今年2月,上虞區瀝海街道劃歸越城,越城區再次擴容,實轄面積達538.6平方千米。
與此同時,縱向的事權也在下放:2017年,753項權力事項由市級單位劃轉到越城區職能部門﹔2018年,越城區事權職能拓展到袍江開發區﹔2020年,市級6個部門將16項職責劃入越城區職能部門,濱海新區由越城區全面履行屬地管理職能。
幅度如此大的變革,放眼紹興歷史上很少見。
思變,精准駛入產業新賽道
幾次調整,激活了越城發展的活水。
越城的發展路徑變了。
越城開始“瞄准”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智能制造等產業,選擇了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轉型發展的主要突破口,形成一批有代表性的產業集群。
若過去的發展方式是做大原有的蛋糕,發展存量,把傳統產業的規模繼續做大﹔那如今,越城開始走科技創新引領的新型工業化道路,把高端產業作為地方發展的核心引擎,做出一個又一個“新蛋糕”。
如今,越城轄區內有袍江經濟技術開發區和高新技術開發區以及紹興綜合保稅區3個國家級平台。同時,這個區域還是集成電路、高端生物醫藥兩大“萬畝千億”新產業平台所在地,高端要素集聚。
今年,浙江省第一批、第二批13個“萬畝千億”新產業平台2020年度評價結果公布,紹興集成電路產業平台、紹興濱海新區高端生物醫藥產業平台分獲第二、三名。一路上揚的數字曲線,最能說明越城區找准了新賽道。
“項目為王很重要,但產業謀劃、項目搭配組合更重要。”越城區委常委、濱海新區管委會副主任鄭華說,產業布局要“接地氣”,“當初,布局集成電路產業,我們選擇了MEMS(微機電系統)和功率器件,因為紹興有大量民營企業,配置的都是這種芯片,紹興本地市場就能成為這些引進企業的支撐。”
“除了適合,還要差異化發展。現在,大家都想做生物醫藥,但很少人看到營養領域,我們就率先建立起‘營養谷’。”在鄭華看來,政府就像一個投資商,要尊重市場邏輯,要有產業前瞻眼光。
錨定“鏈主型”企業,從引進一個大項目推動產業集群發展,再補齊上下游企業,建成完整產業鏈,由每個環節上的龍頭企業又能延伸出一條新的產業鏈。
目前,集成電路“萬畝千億”新產業平台有中芯紹興、長電科技、豪威(韋爾)等50億元以上“鏈主型”項目,高端生物醫藥“萬畝千億”新產業平台則引進了浙江醫藥、昌海生物產業園、越海百奧、國科生命健康創新園等重點項目。
奮進,打造最優營商環境
越城的變化,極大地釋放了干部主動服務地方發展的熱情,一支真懂產業的干部隊伍,是越城蘊涵的最大先機。
“我們不像上海、杭州,別人慕名而來。要引進龍頭企業並完善產業鏈並不容易。但我們有一支充滿激情的干部隊伍,從招商開始,把產業做好。別人還在想的時候,我們的隊伍已經沖上去了。同時,市、區協同做產業,不僅獲取信息的渠道更多了,區裡解決不了的困難,還能直接與市裡溝通,辦事效率也就更高了。”越城區招商服務二局局長祝國金說,讀懂弄通整個產業鏈的基礎知識,能與技術人員無障礙交流是區裡對每一位招商干部的要求,“隻有弄懂了才能知道企業真正需要什麼”。
“越城提供的幫助都很實用!”紹興某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徐吉程深有感觸,“就拿工程師協同創新中心來說,以前,我們公司開發出來的新產品需要拿到江蘇、上海等地去測試、失效分析,運輸、人力都需要成本,時間成本也很大。而在這個園區內,有浙大紹興微電子研究中心,那裡的實驗室都對我們免費開放,我跑到隔壁就可以試驗了,光是時間成本就能節省25%。”
作為2019年入駐紹興集成電路產業園的集成電路設計企業,該公司僅入駐1年,就已經順利投產,徐吉程肯定地說,“落地其他任何一個城市都不能達到這樣的速度!”
“最好的營商環境,就是和企業共生共榮。”越城的考慮,是培育好產業生態。
“所謂產業生態,就是指,我們一個區域的發展已經不是企業之間的競爭,它是產業鏈之間的競爭,產業集群之間的競爭,產業生態之間的競爭,比如集成電路產業,光是企業是不夠的,首要的是項目,我們稱之為產業十聯動,叫做產學研用金,才政介美雲,在謀劃的時候把研究機構、科研單位、高校都同步引入,打造它的產業生態,實際上就是將產城人相融合,提升區域產業競爭力,這樣它的鏈條也會越來越完整。”紹興集成電路產業園管理委員會主任任宇談到。
攀升,全面提升城市品質
從成績來看,這幾年,越城的發展都踩准了節點,很好地把握了產業發展的規律和機遇。然而,新興產業體系的打造,更需要城市樞紐服務和配套功能的完善,這也會反作用於新興產業的發展。
作為浙江大灣區“四大新區”中唯一一個在主城區的新區,越城區、濱海新區以“一線城市”標准,不斷提升城市能級品質,推動城市與產業相互賦能。創新越城區、濱海新區雙向賦能的體制機制,濱海新區隻管抓經濟發展,所有行政事務交給越城區管理,分工合作、輕裝上陣。
越城不僅是一座適宜創新創業的城市,也是一座能更好生活的城市。
硬件上,越城區持續推動城市有機更新。以近三年為例,全區拆改面積近850萬平方米,高標准實施44條老城區道路改造及立面景觀提升工程。市區內基本形成集“公路、高鐵、高速、軌道交通、城際地鐵、快速道路”於一體的立體化城市交通體系,一個“市域半小時、杭甬半小時、上海一小時”的快速交通圈即將建成。
同時,煥活全域文化基因。“越城區的發展,無論是鄉村還是城市,都離不開文化根源。”在徐軍眼裡,文化無疑是越城最無可替代的競爭力。
越城區從“千年古城”復興計劃破題,充分挖掘歷史、典故,古城圍繞一城(越子城)一橋(八字橋)四故裡(魯迅故裡、陽明故裡、書聖故裡、徐渭故裡)和4條歷史街區做文章。每個片區都有自己獨特的人文特色,越子城對應古越文化,書聖故裡對應魏晉書法文化,徐渭故裡對應明清藝術文化,魯迅故裡對應魯迅文化,八字橋對應水鄉生活文化……古城外,魯迅外婆家主題村庄安橋頭村也正在紅火地建設中。
新格局新征程,在越城這塊熱土上,新的良種在時間的灌溉下,春筍般破土、拔節。不禁讓人想起《基督山伯爵》裡那句名言,“人類的全部智慧都蘊藏在這兩個詞中:‘等待’和‘希望’!”城市發展,亦是如此。
越城正以前所未有的奮進之姿,力証:“這裡值得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